
藝術中沒有泡沫
儘管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經濟崩潰(從1929年的大蕭條,到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再到2008年的房地產泡沫),但對日常用語產生巨大語言影響的卻是最近的一次。有些人可能不會相信,但“泡沫”這個詞最早是在1710年代使用的,當時的想法是用來描述股票價格的不健康膨脹(隨時可能像肥皂泡一樣破裂)。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專家的意見,經濟危機/泡沫是資本主義的常規表現。
藝術市場泡沫
隨著資本主義及其原則進入人類活動的每一個領域,最近有一種猜測認為下一個泡沫將在藝術市場中膨脹。根據經濟學家、記者和偏見人士的說法,對於(可能稱為的)藝術市場泡沫是否會是一個愉快的泡沫存在合理的懷疑。問題來了,這種思考是否可能在房地產市場崩潰的確切日期開始?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當時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宣告破產,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整個世界將很快顫抖。與此同時,在大西洋彼岸,蘇富比舉辦了一場達米恩·赫斯特的個人拍賣會,作品直接來自藝術家手中,籌集了1.11億英鎊。一位極具爭議的藝術家從銷售浸泡在福馬林中的填充動物中賺取了數百萬,而美國中產階級卻在失去家園和所有積蓄。這會不會只是巧合?
在事後,不同的藝術品拍賣銷售紀錄(無論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還是中國古董)都已被記錄下來。報導指出,藝術市場在過去十年中顯著發展。隨著價格的飆升,畫作的轉售價格至少是其初始價值的兩倍,並透過報紙頭條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藝術市場在2010年代持續錄得良好結果,儘管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的持續影響。然而,藝術市場在2015年中期達到了臨界點,當時拍賣結果開始下滑——這意味著藝術品價格超過預估的比例下降,而未能達到保留價格的作品回流給賣家的比例上升。對於優質作品的需求並未受到重大打擊,但略低於此水平的藝術品面臨了更為有限的競標。在2015年第四季度,蘇富比的拍賣收入出現損失,這在統計上導致分析師對全年結果預測的失敗。人們越來越相信,藝術市場正在失去其可靠性,基於對蘇富比收入下降33%的預期。
這可能是備受期待的金融泡沫出現的跡象——藝術市場泡沫——還是這只是正常的發展趨勢?
法比安·奧夫納 - 彩虹光
為什麼人們認為藝術市場是一個泡沫
媒體通常對經濟預期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那些帶有負面前綴的預期。"當代藝術大泡沫"是2009年BBC製作的紀錄片,由藝術品經銷商、藝術家和畫廊擁有者的片面意見組成,預測了藝術市場的必然崩潰。儘管如此,根據2015年Citi報告,基於Artnet彙編的數據,藝術市場在6年期間實現了平均每年13%的增長。
根據2015年的花旗報告,2000年藝術市場並沒有統一的價格增長。事實上,最昂貴的20%藝術品的增長速度快於其他藝術品(這是一種所謂的肥尾分佈,因其所展示的風險增加而不受歡迎)。這僅僅意味著在過去15年中,藍籌藝術品的存在相比其他藝術品增長得更多。這是媒體持續關注藝術市場的原因之一,並在民眾心中創造了投機價格的概念。在經濟危機的最後幾年中,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佔世界人口的0.001%)與較貧困者之間的差距急劇擴大,實際上造成了這一現象。
彭博社的主播馬特·米勒上週對一位分析師進行了關於藝術市場狀況和最近蘇富比表現結果的訪談。米勒對於威廉·德·庫寧是誰並不知情,他提到如果肯·格里芬能夠購買自己價值五億美元的建築,而不是波洛克和德·庫寧的畫作,那麼藝術市場就不被視為金融泡沫。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指出一位不太了解情況的知名媒體記者如何根據可反駁的常識證據來形成公眾的普遍看法。還有,公眾對藝術購買的看法作為逃稅工具,以及一些幾乎不為人知的藝術家(如巴內特·紐曼以8000萬美元售出)的高價藝術品銷售,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觀點。
藝術市場泡沫的存在指出所有藝術估價都是過高的,因此是錯誤的。這表明在某個時刻,藝術品買家將意識到這一點,對昂貴藝術品的需求將開始下降,直到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相匹配。問題在於所有藝術估價本質上都是抽象的。在評估一家公司、債券或石油價格時,有一個使用價值(內在價值 - 雖然價值在經濟學中是一個高度有争議的術語),由市場上的供需力量決定,而這在一幅油畫的例子中不太可能存在。藝術品價格是基於基準來確定的,這通常是之前售出的類似藝術品的價格,因此產生了一個自我支持的價格機制(這意味著沒有堅實的定價機制基礎)。因此,這被認為是金融泡沫的產生者。問題是,價格一直都是這樣決定的。為什麼現在會有問題呢?
泡沫基本上是指價格的膨脹,這些價格並沒有基於需求和供應的力量。它們有不同的起源和原因,例如在2008年住房泡沫期間,金融產品(尤其是抵押貸款)過度槓桿化(加上錯誤的認知,即房價會永遠上漲);1990年代網路泡沫期間,科技公司的估值基於每天的頁面訪問量的假設(錯誤的假設);但事後回顧問題是很容易的,事後聰明也不難。當然,並不秘密的是,有一小群商業人士(對沖基金)在住房泡沫中獲利頗豐(有關此事的一些細節可以在啟發了同名奧斯卡提名電影《大空頭》的書中看到)。自那時以來,人們一直在嘗試做出類似的預測(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一切早在住房泡沫之前就開始了,當經濟學開始將其科學重點放在預測和博弈論上)。這根本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見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鵝》)。
藝術市場
《藝術市場是否存在泡沫?研究》
一項由盧森堡大學進行的關於藝術市場泡沫的經濟學研究,基於計量經濟模型,於2015年引起了公眾的關注。結論是泡沫確實存在,但最重要的是,在當代藝術市場中。正如預期的那樣,這一結論進入了主要的藝術媒體,進一步強化了泡沫信徒的信念。然而,人們不應該如此迅速地得出結論。這是一項基於回歸模型的計量經濟學研究。回歸的結果,或者應該說——最終結果——堅定地依賴於構建模型所用的數據。因此,如果數據中存在錯誤或意見分歧,結果可能會有偏差。並非所有數據都適合某些類型的回歸。這些數據也不應被輕視。
或許被隱藏在桌子底下的事實是,當處理與藝術價格相關的研究時,用來建立描繪價格變動的函數的數據總是存在偏見和不足。由於沒有很多重複的交易,無法隨著時間形成藝術品交易的模式。此外,那些因為失去價值而停止交易的作品會被從函數中移除(這就是所謂的生存者偏差)。這些模型通常依賴於拍賣數據,但大多數交易(交易)是通過經銷商和畫廊進行的。在討論經濟計量研究時,這一切都必須考慮進去,這些研究比較藝術價格或藝術回報與其他資產隨時間的變化,或潛在的金融泡沫的存在。
本研究實際上分析了數據並在一個模型中進行測試,該模型被認為能指出泡沫可能存在的情況。總的來說,該模型顯示,如果資產的內在價格(或實際價格)行為與市場價格在一段時間內的行為不匹配,則泡沫存在。可以推測,藝術品沒有內在價值(使用價值)作為比較,而藝術品的市場價格並不代表完整的現實,造成了現有的問題。該模型是基於拍賣行、銷售日期、媒體、作品大小、作品是否簽名以及藝術家是否在世來確定藝術品的內在價值。可以假設,僅這六個變量不足以有效地確定藝術品的價值。因此,研究的結果和結論必須謹慎分析。
藝術市場結果
那麼,為什麼2016年的拍賣結果會下降?
在購買藝術品如畫作時(儘管它們被視為消費品),人們不僅僅將其視為投資,還將其視為獲得正面情感回報的可能性。這種不同的行為是藝術市場與其他市場比較如此困難的原因。購買藝術品的人通常是因為他們想減少流動性擔憂(擁有額外的資金)。因此,即使泡沫破裂,這些收藏家也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樣迅速出售作品以獲利,這會在市場上造成“羊群效應”(就像每當有關銀行破產的謠言出現時,造成恐慌的人們在自動提款機/銀行櫃檯前排隊取款的情況)。
市場總是有可能被高估,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泡沫的存在。價格根據市場(由供需力量主導)不斷變化和調整,有時它們可能低於或高於實際價值,直到達到所謂的均衡價格。這是藝術市場中可以看到的過程。但如果真的存在泡沫,其破裂將在短時間內使所有價格下跌。
藝術市場銷售增長的解釋之一(除了世界最富有的人數比例增長)是中國參與者進入市場。正如花旗報告所述,之前提到的33%的所有收入增長來自新的中國收藏家(受到政府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支持)。在中國奇蹟幾乎結束後,經濟未顯示出如往年那樣的增長跡象,市場開始受到影響。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將這種情況與一個城鎮的情況進行比較,該城鎮的一家大型工業決定設立工廠。隨著許多員工的到來並需要找到居住地,房價因此上漲。如果工廠繼續發展和擴張,價格會進一步上升。然而,當某些經濟因素導致公司停止招聘新員工(甚至解雇一些現有員工)時,公寓價格將會停滯或甚至下降。這種反應是一種修正,而不是泡沫。然而,如果新員工決定購買遠超過他們實際承擔能力的新公寓——人為地抬高價格——而他們現在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這就是泡沫。因此,除非中國買家借貸購買了相關藝術品,否則沒有理由相信他們造成了泡沫,或可能會使其破裂。
其他新的收藏家也發現整體經濟環境對他們的事業不利。隨著油價處於極低點,且沒有預測它們會在短期內上升,EMEA和俄羅斯的收藏家受到影響。此外,後者的貨幣也大幅貶值,俄羅斯藝術市場顯示出明顯的衰退跡象。2016年可見的較低價格水平似乎是當前的趨勢,隨著美國和歐洲經濟仍在掙扎中,當前的情況似乎與泡沫破裂非常不同。
特色圖片:蘇富比40周年晚間拍賣(僅用作說明用途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