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分割對立體派及抽象藝術的意義》
立體主義起源於巴勃羅·畢卡索和喬治·布拉克的思想與畫筆。但將立體主義方法的知識普及給大眾的功勞無疑屬於普托集團(Groupe de Puteaux)及其1912年的里程碑式立體主義展覽《La Section d'Or》。第一批立體主義畫作出現於1909年左右,對巴黎前衛藝術界造成震撼波,進而促使其他畫家採納畢卡索和布拉克所發展的理論與原則。畢卡索和布拉克很少公開評論他們的實驗,但他們的追隨者緊抓著他們所分享的少量資訊,並利用這些想法形成了明確的概念運動。最早接受立體主義的藝術家包括阿爾貝·格萊茲、讓·梅青格、羅伯特·德洛奈、亨利·勒福康尼耶、費爾南·萊熱,以及杜尚兄弟——馬塞爾·杜尚、雅克·維隆和雷蒙·杜尚-維隆。其中一些藝術家於1911年獨立沙龍(Salon des Indépendants)共同展出,之後他們開始在巴黎郊區正式會面,地點或在庫爾布瓦的阿爾貝·格萊茲工作室,或在普托的杜尚兄弟家中。第二個會面地點為普托集團(Groupe de Puteaux)命名。會議中,該團體深入討論立體主義的本質及其非本質,並勾勒出其根源與目標。到1912年,他們已形成完整的方法概念,為紀念此刻,他們舉辦了首個大型立體主義展覽:《La Section d'Or》。為配合展覽,格萊茲和梅青格發表了《Du Cubism》,這是早期立體主義藝術家親自撰寫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立體主義解釋。該展覽與論文對當代藝術文化及後世每一代的發展影響深遠,難以言喻。
黃金理念
普托集團將他們的首次展覽命名為《La Section d’Or》,是指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數學概念「黃金比例」。該概念涉及自然界中經常出現的幾何數值。這是一個客觀公式,但數世紀以來也賦予了某些神秘的意涵。普托藝術家在會議中經常討論數學公式,包括黃金比例。他們選擇此名稱作為展覽標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個詞所暗示的意義。他們絕非表示實際在作品中應用了黃金比例,而是對黃金比例的概念對人們的意義感興趣。然而,評論家們急於在《La Section d’Or》展出的畫作中尋找黃金比例的證據。

阿爾貝·格萊茲 - 《沐浴者》(Les Baigneuses),1912年。油畫,105 x 171 公分。巴黎市現代美術館。黃金矩形(畫作,1比1.618 ± 0.07)、黃金比例網格(黃金/黃色網格,so1 - so4)及4 : 6比例網格疊加。來源:維基百科。
在胡安·格里斯的幾幅畫作中,他們在構圖布局中找到了此類證據,格萊茲至少有一幅畫作尺寸異常,符合該公式。但在《Du Cubism》中明確指出:「我們既非幾何學家,也非雕塑家;對我們而言,線條、表面和柱子只是充實概念的細微差別。幾何是科學,繪畫是藝術。幾何學家測量,畫家品味。」對許多觀眾來說,這種解釋並不令人滿意,尤其是當他們想具體理解立體主義時。我最初被教導立體主義是通過展示多重同時視角來表達四維空間——我在多篇文章中也曾如此描述。雖然我仍認為這是描述許多立體主義畫作的準確方式,但讀完《Du Cubism》後,我明白了我的錯誤。立體主義的語言並未明確定義,它部分基於邏輯,部分基於感覺,並隨時間演變。立體主義藝術家的目標不是定義,而是暗示。正如格萊茲和梅青格所寫:「某些形式必須保持隱含,讓觀眾的心靈成為其具體誕生的選擇之地。」
胡安·格里斯 - 《咖啡館中的男子》,1912年。油畫,127.6 x 88.3 公分。費城藝術博物館。1912年《La Section d'Or》沙龍展出。
視覺錯誤
即使我們無法將任何特定議程歸因於立體主義者,我們至少可以注意到他們對創新的重視。《Du Cubism》指出,藝術唯一的法則是時間法則。藝術家不可模仿過去的藝術,必須屬於自己的時代,並努力自行發現其意義。立體主義者面臨的掙扎與自此以來每一代抽象藝術家面臨的掙扎無異:克服公眾所見與公眾所理解之間的差異。格萊茲和梅青格寫道:「眼睛迅速引起心靈對其錯誤的興趣。」部分而言,他們指的是觀眾如何快速用眼睛掃視他們的畫作,然後在心中跳躍至結論。他們希望觀眾能學會慢慢閱讀抽象藝術,像閱讀頁面上的文字一樣吸收不同元素,直到整件作品被讀完後才嘗試理解它。
讓·梅青格 - 《騎馬女子》(La Femme au Cheval),1911-1912年。油畫,162 x 130 公分。丹麥國家美術館。發表於阿波利奈爾1913年著作《立體主義畫家》。1912年獨立沙龍展出。
這份謙遜的希望表達只是《Du Cubism》影響過去一世紀所有藝術方法的其中一種方式。我們還能在其表達的「色彩與形式的親緣關係」中看到影響,這裡清楚可見漢斯·霍夫曼教學的根源;在其堅持藝術是「我們個性的固定化:無法衡量,且絕無重複」中,抽象表現主義、點彩主義、Forma 1及其他美學立場的精神隱現其中;以及在其擁抱「物體的影像有多少眼睛觀看,就有多少影像,有多少心靈理解,就有多少本質影像」中,我們聽見了概念藝術與影像飽和的後互聯網時代的呼喚。無論《La Section d’Or》、普托集團或立體主義未來還能帶來何種影響,或許最能表達的是《Du Cubism》最後幾句話,格萊茲和梅青格提出:「人們終將意識到,從未有過立體主義技法,只有少數畫家以勇氣和多樣性展現的繪畫技法。」
特色圖片:阿爾貝·格萊茲 - 《收割脫穀》(Le Dépiquage des Moissons),1912年。油畫,269 x 353 公分。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作者:Phillip Barc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