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的多面體創作之路

Agostino Bonalumi’s Creative Path Through the Polyhedral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的多面體創作之路

今夏,為了紀念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去世五周年,米蘭皇家宮殿將舉辦博納盧米 1958 – 2013,這是自藝術家去世以來在他出生的城市舉辦的首個此類展覽。展覽按時間順序展開,讓觀眾有機會追溯他從早期的貧窮藝術探索到成為零運動中最具吸引力的藝術家之一的演變。零運動於1958年在歐洲成立,旨在對抗如抽象表現主義等在二戰後十年盛行的抒情、情感藝術傾向。零藝術家希望通過建立不依賴於情感或個人特質的方法,為藝術家創造新的可能性。零藝術故意缺乏表現主義。正如奧托·皮內所言,他與海因茨·麥克共同創立該小組,零這個術語是表達“沉默區域和純粹可能性的新開始”的方式。該運動始於一本名為《零》的雜誌的出版,最終擴展到包括多種藝術運動,包括新現實主義、貧窮藝術、極簡主義、光學藝術和動態藝術,這些運動都共享共同的哲學目標。博納盧米通過專注於他所開創的一種名為“外反射”的技術,為該小組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這與多面體及其表達物理世界中可能存在的無限維度的神秘視角有關。儘管零藝術的整個重點是避免對個別藝術家的個人參考,但博納盧米創造的外反射作品的特異性質 nonetheless 使這些作品立即可識別為他的作品。

多面體的崛起

簡單來說,多面體是一種擁有多於一個表面的固體形狀。從技術上講,像一張紙或一塊畫布這樣的單一平面物體擁有多個表面,但從技術上來看,它仍然不是多面體——它是一個簡單的多胞體。然而,如果你將那張平坦的紙或平坦的畫布折疊,並創造出一個金字塔形狀,那將是一個多面體。基本上,無論何時任何凹陷或折疊以這種方式破壞平坦表面,從而創造出具有多個平坦邊的三維形狀,就會形成一個多面體。每個多面體都有其自己的名稱,根據其凹陷或折疊形成的表面數量來命名。例如,擁有四個平坦平面的形狀是四面體;擁有八個平坦平面的形狀是八面體;等等。

意大利藝術家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的展覽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 黑色,1959年,60 x 90 公分,伸展畫布和聚乙烯顏料。©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為什麼藝術家會關心這樣的事情?博納盧米對多面體感興趣,因為它們表達了物理世界的力量和元素。具體來說,他對畫作的平面性如何部分定義畫作感興趣。他試圖改變畫作的平面表面,創造多面體,從而混淆它們作為簡單藝術作品的地位,反而將它們提升為抽象物體畫。他最初以最簡單的方式實現了這一目標——通過將畫布的表面拉緊,然後在其後插入物體,使其突出於表面,創造出額外的表面。所產生的多面體看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實際上它們相當複雜,表達了空間、形狀、維度、顏色、質地、光線和陰影——所有這些都是通過用壓力擾動二維表面的簡單行為來實現的。

意大利出生的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的畫廊展覽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 白色, 1986, 130 x 162 公分。©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外反射的範圍

博納盧米將他的多面體作品描述為「外擴」,這個詞傳達了它們與向後彎曲的事物(稱為「內縮」)相反的概念。外擴向前彎曲,利用張力向外延伸到空間和時間。在某種意義上,外擴的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象徵性的手勢,向未來伸出。博納盧米在描述他的作品時也提到過這一點,指出它們對媒介和內容的革命性顛覆,宣稱「表面成為了藝術作品。」為了強調這一觀念,他為每個外擴保持了單色調的調色板,他認為這使得張力和平面能夠充分表達它們顛覆光線的能力。通過創造一個脊,外擴僅僅通過在平面上投下陰影來改變對色調的感知。因此,單色似乎僅僅通過變得多維而變成多色彩。這一現象挑戰了單色的真正定義,質疑顏色和光之間的區別,如果真的存在任何區別的話。

意大利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的畫廊展覽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 黃色, 2013, 100 x 200 公分。©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透過這些實驗,博納盧米證明了不僅是他的實體藝術作品向前延伸,他的概念也是如此。他作品的智力層面在 博納盧米 1958 – 2013 中尤為明顯。在許多其他作品中,展覽展示了博納盧米在1960年代末創作的三件重要的大型作品。第一件作品“藍色可居住”(1967),其名稱意為“可居住的藍色”,尺寸為300 x 340公分。正如其名稱所示,這件作品表達了顏色作為一種具體元素,能夠包容空間並支持生命。其他兩件作品是一對名為“黑色”(Nero)和“白色”(Bianco)的巨大玻璃纖維外擴作品,首次亮相於博納盧米為1970年威尼斯雙年展創作的房間大小的裝置中,並為此次展覽重新創作。“黑色”的尺寸為6 x 12米,而“白色”則超過25米長。這些作品的巨大規模至關重要。它們的物理存在對人類形態施加了不可否認的力量。由於它們能夠改變和挑戰所謂包含它們的空間,它們完美地體現了博納盧米被人們記住的獨特理念:它們證明了張力可以轉化為媒介,空間可以成為內容,僅僅一個表面也可以提升為藝術作品。博納盧米 1958 – 2013 將於2018年7月13日至9月30日在米蘭皇家宮殿展出。

特色圖片: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 藍色可居住(inhabitable blu),1967年,300 x 340 公分。© 阿戈斯蒂諾·博納盧米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Category:Art History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Damien Hirst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t, whose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ortality, science, and commerce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

閱讀更多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