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間彌生的無限藝術
草間彌生 是永恆的。快到90歲的她,這位具前瞻性的藝術家每天仍然在她的工作室裡工作,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每晚結束工作後,她會回到附近的精神病院的家中,這裡是她選擇居住的地方,已經有40年了。草間彌生因其標誌性的作品而聞名,例如她的無限網畫作和她的鏡面無限房間,這些作品往往源於草間彌生所經歷的幻覺。關於她在1954年經歷的一次幻覺,草間彌生說:“有一天我在看桌子上桌布的紅色花朵圖案,當我抬頭時,我看到同樣的圖案覆蓋了天花板、窗戶和牆壁,最後遍佈整個房間、我的身體和宇宙。我感覺自己開始自我消融,旋轉在無盡時間的無限和空間的絕對中,並被縮減到虛無。”草間彌生並沒有隱藏或拒絕這些幻覺,而是擁抱她的視覺,並將她的生命奉獻給通過藝術表達她所看到的本質真理:我們都是永恆、無限宇宙的平等部分。
波點的崛起
如果有一個美學元素是草間彌生最為人知的,那就是波點。波點在她作品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她的青春時期。草間彌生於192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她在年輕時就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名藝術家。但她的母親堅持要她準備成為一位富有男人的妻子,過上家庭生活。儘管母親每天都責罵她,甚至把她的藝術用品扔掉,草間彌生仍然繼續畫畫和繪畫。我們擁有的她最早的藝術作品之一是在她10歲時創作的。這是一幅她母親的肖像,母親的臉上覆蓋著波點,穿著波點和服,站在滿是波點的夜空下。
對於草間彌生來說,圓點是象徵性的。它們在她的畫作、雕塑、裝置藝術中、在她合作的表演者的身體和服裝上、在她的時尚作品以及她設計的產品中以無數的數量出現。她說圓點代表宇宙中的一切,從星星和行星到個體。通過將事物覆蓋上圓點,她表達了所有事物由相同的物質組成的理念,儘管它們呈現出不同的形式。正如她在自傳書籍《無限網》中所說: “紅色、綠色和黃色的圓點可以是代表地球、太陽或月亮的圓圈。它們的形狀和所代表的意義並不重要。我在人的身體上畫圓點,通過這些圓點,人們將自我消失,回歸宇宙的本質。”
Yayoi Kusama - A Pumpkin GB-D, 2004, photo credits of Moin Gallery, © Yayoi Kusama
無限之旅
草間彌生在1950年代初期於她的家鄉松本舉辦了她的第一次個展。展覽中展示了充滿複雜圓點和線條網絡的生物形狀抽象畫。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草間彌生意識到她對全球知名度的雄心需要她離開日本。1957年,她勇敢地搬到了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但在西雅圖待了一年後,草間彌生意識到美國藝術界的中心在紐約。她寫信給藝術家喬治亞·奧基夫,請教她該怎麼做。奧基夫回覆了,隨後一年草間彌生成功地搬到了紐約。
在一年內,草間彌生在紐約市和其他幾個東海岸城市享受著個展。1961年,她將工作室搬進了與唐納德·賈德和伊娃·赫斯同一棟大樓,兩人都成為了她的摯友。此時,草間所創作的作品圍繞著累積的概念。她正在創作大型的無限網畫作,這些畫作由圓點的累積組成,還有以陰莖的累積為特色的雕塑。然後在1963年,她有了一次突破,將她的累積概念擴展到了永恆。這次突破以無限鏡的形式出現,這是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面的每個表面都覆蓋著鏡子。通過在鏡面房間中引入彩色燈光、畫有圓點的物體或覆蓋著圓點的物體,圓點的累積可以無限延伸到看似無盡的空間中。
Yayoi Kusama - Mirrored room, 1997, photo credits of Sakurado Fine Arts, © Yayoi Kusama
愛你自己
她的畫作、雕塑和無限鏡為草間彌生帶來了許多批評的關注,1966年她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基於她的累積和波點的雙重理念,她為展會創作了一個戶外裝置,稱之為水仙花園。在希臘神話中,水仙是一位極其美麗的年輕男子,他對自己的倒影產生了如此強烈的迷戀,以至於被其癱瘓,最終無法做任何事,只能盯著自己直到死去。對於水仙花園,草間彌生創造了數百個小型鏡面球體,並將它們聚集在一個草坡上。
草間彌生在《水仙花園》旁展示了一個標誌,上面寫著「你的自戀待售」,並提供以每個2美元(美金)的價格出售這些鏡面球體。這個標誌惹惱了展會的組織者,他們讓她把它拿下,但在一些幸運的觀眾能夠購買到球體之前並沒有做到。值得注意的是,在草間彌生的手中,這個本來可憐的水仙變成了一個令人同情的角色。每個球體代表一個人,然而每位欣賞這件作品的觀眾也能在每個球體中看到其他觀眾的影像。這是自愛的表現,但同時也是一種表達,通過欣賞自己,我們自然而然地也欣賞了他人。
Yayoi Kusama - Narcissus Garden, 1966-2011, photo credits Galerie Mitterand, © Yayoi Kusama
返回日本
草間彌生在1960年代所完成的作品,與她的同時代人所想像的截然不同。許多人,包括克萊斯·奧爾登堡和安迪·沃荷,都模仿了她的想法。最明顯的是,希臘出生的藝術家盧卡斯·薩馬拉斯在1966年建造了一個鏡子房間,這件作品被讚譽為開創性之作。但當然,草間早在三年前就已經實現了這個想法。儘管她的作品被模仿到如此程度,草間卻幾乎無法靠藝術謀生。儘管如此,她的雄心壯志不減,工作到精疲力竭,最終不得不住院治療。1973年,她終於感到如此疲憊和沮喪,以至於回到日本時感到病重和失落。
但她的創造力很快重新顯現出來。在日本,草間彌生開始寫作,完成了幾部前衛小說和短篇故事及詩集。她還拍攝了電影,並嘗試成為藝術經銷商。但在1977年,仍然受到幻覺和癱瘓性恐懼的困擾,她自願入住了精神病院,至今仍然住在那裡。對她來說,入住醫院並不是一種失敗。她去那裡是為了理解自己的狀況,並能夠通過她的藝術繼續檢視它。
Yayoi Kusama - Guidepost to the Eternal Space, 2015, Yayoi Kusama: Infinity Theory at 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Moscow, photo by Lily Idov
討厭的人會喜歡
如果這篇文章聽起來更像是對草間彌生的情書,而不是一篇資訊性文章,我承認我對她的作品有某種偏見。但我也會公平地承認,有很多人不欣賞草間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在1960年代,她以她的多場公共狂歡派對激怒了評論家,期間她會用波點覆蓋裸體參與者,然後穿著波點連身衣在他們中間走動,指揮他們的愛慕活動。作為其中一場以越戰抗議為主題的狂歡派對的一部分,草間甚至寫信給當時的總統理查德·尼克森,提議與他身體上結合,以換取結束戰爭。
草間彌生致理查德·尼克松的信,約1968年,圖片來源於Tumblr
更近期的,在2012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一位司法部長譴責了一件名為千隻眼睛的公共草間彌生作品,該作品安裝在布里斯班的最高法院大樓外。這位部長認為這件作品是浪費金錢,顯然沒有意識到在那個時候,草間彌生的一件不太重要的作品創下了女性藝術家售出作品的最高價格紀錄。為了創作千隻眼睛,草間彌生手工繪製了每一隻眼睛。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它們存在的獨特性與同時的相似性。司法部長所感到冒犯的原因難以想像。也許他不喜歡有這麼多眼睛在注視他的行為。或者他根本不理解這件作品中隱藏的明顯信息:選擇忽視或欣賞任何事物,就是選擇忽視或欣賞自己,因為我們都是一體的。
Yayoi Kusama - Thousands of Eyes, 2012, installation outside of the Supreme Court and District Court building, Brisbane, Queensland, Australia
特色圖片:草間彌生 - 愛在呼喚,2013年,鏡面無限房間,圖片由M. Strasser提供,Flickr創用CC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