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鋼鐵的力量在已故阿爾夫·萊赫納的雕塑中

The Power of Steel in the Sculptures of the Late Alf Lechner

鋼鐵的力量在已故阿爾夫·萊赫納的雕塑中

當他於2017年2月27日去世時,阿爾夫·萊希納是世界上最具創造力的雕塑家之一。然而,他在自己家鄉德國以外並不廣為人知。他相對低調的原因是傳奇性的。萊希納從小就開始畫畫。他的才華足以讓著名的德國風景畫家阿爾夫·巴赫曼注意到他的能力,並將他納入門下。儘管萊希納熱愛創作藝術,但他對藝術商業持懷疑態度。因此,為了賺錢,他專注於自己的另一個熱情:發明。他開始經營一個銷售自己發明的公司,到了38歲時,這家公司已經有足夠的價值讓他出售。這筆交易讓萊希納賺到了足夠的錢,使他覺得可以在餘生中做藝術家,而不必擔心銷售作品。然而,當他在出售公司五年後開始展出自己的作品時,德國公眾反應積極,萊希納最終享有了一個長期而豐厚的成功藝術家生涯。在他專業活動的60年間,他創作了超過50個不同系列的鋼雕塑,每一個系列都擴展了他對材料的百科全書式知識,並表達了他對簡單性和抵抗力的信念。

鋼鐵之軀

阿爾夫·萊希納於1968年在慕尼黑的赫塞勒畫廊舉辦了他的第一次雕塑展,當時他43歲。這個名為變形的展覽由17件鋼製雕塑組成。萊希納最初作為一名發明家對鋼的特性產生了興趣,並在出售他的業務之前幾年開始進行實驗。他對這種材料的矛盾特性印象深刻:它既密集、沉重且堅固,但也可以以幾乎無窮無盡的方式進行操作。

在他的第一次展覽中,萊希納使用了白色塗層的鋼管。與實心鋼條不同,他可以輕易地壓縮這些管子,將它們壓扁、彎曲,並以其他方式扭曲它們的外觀。每一件雕塑,他都試圖達成一種精確而和諧的平衡美學表達。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事先的心理構思中完成的,因為他想像著每件作品所要表達的指導原則。然後,對材料的物理操作是在最小的努力下進行的,以表達簡單性的重要性。

德國雕塑家阿爾夫·萊希納的作品Alf Lechner - Sculpture 108/1968 (left), Alf Lechner - Sculpture 102/1967 (middle), and Alf Lechner - Sculpture 111/1968 (right), as exhibited in the first Alf Lechner exhibition, © Lechner Museum

反抗

除了簡單性,Lechner 還關注抵抗的概念。他曾說過:“如果它不顯示抵抗,我就不感興趣。”他對抵抗的著迷存在於兩個同時但不同的領域。第一個是合作抵抗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宇宙的自然力量,如磁力或重力,通過彼此固有的抵抗傾向,在和諧的平衡展示中合作。Lechner 如何體現這一抵抗領域的一個例子是他的 Sculpture 4/1973,它將兩個鋼製形狀相互對立,以這樣的方式使它們通過彼此的抵抗而變得穩定。

第二個抵抗領域是非合作的領域。這是分裂和不相容的領域。萊希納通過視覺上的非從眾來表現這一抵抗領域。例如,他的公共雕塑《Mo / 184/1970》,位於德國西部的蒙紹市,由三根相同的方形鋼管以相同的模式彎曲而成,還有一根外觀相似但變形不同的第四根管,驕傲地從其他三根管中突出。第四種形狀的個體性是一種抵抗的表現,在社會政治的意義上。

藝術家阿爾夫·萊希納(Alf Lechner)於1925年出生,2017年去世的雕塑作品Alf Lechner - Sculpture 4/1973, Square stainless steel tube, ground (left) and Alf Lechner - Sculpture in public space Mo / 184/1970, Heavy-walled square steel tube (right), © Lechner Museum

材料限制

Lechner 在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專注於 幾何 形式。他製作了多個鍛造鋼球,並經常使用三角形、楔形和矩形。他最常使用的是正方形或立方體,因為他珍視它們固有的客觀特質。幾何表達了大多數人認為鋼的基本特質:其穩定性。但隨著他對鋼的理解逐漸成熟,Lechner 不斷找到機會來表達其互補的對立特性。

的確,鋼材並不像鋁那樣容易操作。因此,大多數人通常不會選擇鋼材來建造優雅、纖細、流暢的形狀。但萊希納會找到方法,正如他所說,去“削弱界限”他的材料,超越它們傳統上被認為能夠實現的能力,創造出更能表達鋼材最被低估的特性:其潛力去屈服的美學聲明。

雕塑家阿爾夫·萊希納的作品Alf Lechner - Relief Relief, 1986, Federal Post Building, Bavaria, © Lechner Museum

萊希納博物館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Lechner 在國際上不太知名,與使用實心鍛造鋼的缺點有關:很難找到能夠承受作品重量的展覽空間。在1980年代,他以一種異想天開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創作了一系列名為沉沒的身體的作品,似乎顯示他的鋼雕塑正在消失在地板中。

當建造專門致敬於他作品的博物館時,位於德國英戈爾施塔特的萊希納博物館,建築師為其設計了世界上最堅固的畫廊地板,只有倫敦泰特美術館的一些地板能與之匹敵。這些地板能夠承受萊希納留下的壯麗成就的實際重量,讓觀眾能夠單純享受其存在的超然輕盈。

德國藝術家阿爾夫·萊希納的《沉沒的身體》Alf Lechner - Sinking Bodies, 1984, solid forged steel, © Lechner Museum

特色圖片:阿爾夫·萊希納 - 雕塑橋樑,1997年,鍛造鋼,滾壓和彎曲, © 萊希納博物館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Category:Art History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Damien Hirst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t, whose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ortality, science, and commerce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

閱讀更多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