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藝術的一週 - 我們為什麼這樣做?
我們最近看到兩則關於電腦程式創作抽象藝術的報導。一則涉及一款基於彈珠台的視頻遊戲,遊戲中球體撞擊數位顏料塊,然後在螢幕上追蹤顏料,創造出一幅「抽象畫」。另一則則突顯了一位「前畫家」(不確定這是什麼意思),他將數千幅抽象藝術圖像輸入電腦,然後讓電腦根據所學創作自己的圖像。這兩則報導都說這些電腦在創作「藝術」。但這就是藝術嗎?產出?真正的藝術家有動機。這不僅僅是他們所做的事情;還關乎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以下是一些關於真正藝術家的故事,他們的作品不僅關乎「做什麼」,還關乎「為什麼」。因為當然,電腦可以模仿人類所做的事情。不同之處在於,當我們這麼做時,是有目的的。
分析一下
在1970年代,一群意大利藝術家展開了一場拯救繪畫的運動。人們普遍認為,通過各種抽象和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繪畫已經耗盡了自身的能量。進入了Pittura Analitica運動,或稱分析繪畫,該運動試圖再次將繪畫分解為其基本元素,以理解其組成部分和材料,並將繪畫與其創作者之間的關係進行背景化。這一運動為繪畫注入了新的生命。如果你從未見過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倫敦的Mazzoleni Art目前展出14位Pittura Analitica畫家的作品,展期至7月23日。
帕特里克·赫倫 - 六個在紅色與綠色中的黃色,1970
創意與意圖
智力並不等同於創造力。模仿他人創作的藝術並不等同於成為一位藝術家。創作藝術需要創造力和意圖。英國畫家帕特里克·赫倫(Patrick Heron)展示了從其他藝術家那裡獲得靈感的正確方式。在1953年,他寫了一篇文章,詳細說明當時的非具象巴黎藝術家們正在創作自立於立體主義以來最重要的作品。皮埃爾·蘇拉傑(Pierre Soulages)、尼古拉·德·斯塔爾(Nicolas de Staël)和漢斯·哈頓(Hans Hartung)教會了他,畫作表面材料中存在著空間的幻覺,而這一點被之前專注於平面性的抽象藝術家所忽視。他說,畫作表面的材料性展示了「空間的振動」。赫倫的當前抽象畫展借用了這個短語。空間的振動:赫倫、德·斯塔爾、哈頓、蘇拉傑 現在在倫敦的瓦丁頓·卡斯托畫廊展出,展期至7月9日。
羅伯特·瑞曼 - 無題, 1958
就在黑白之中
許多人對單色畫感到惋惜,譴責它們毫無意義、簡單,甚至無聊,這證明了電腦並不是唯一低估藝術的存在。(如果我們給電腦看一千幅單色畫,它能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嗎?)這個夏天,紐約的兩個展覽挑戰我們更深入地思考那些選擇限制色彩調色板的藝術家。直到7月31日,Dia: Chelsea展出了一個全面的展覽,展示了羅伯特·瑞曼(Robert Ryman)五十年的無色表面(谷歌稱之為白色畫作)。而在6月23日,位於Dia北邊三個街區的PACE畫廊開幕的展覽抽象中的黑ness,探討了從一個「國際和跨世代」的藝術家群體中策劃的單色黑色作品。
電腦能否成為下一個羅伯特·瑞曼或帕特里克·赫倫?玩視頻遊戲是否等同於創作藝術?最終,我們必須明確人類和機器之間的區別。藝術是探索這個問題的完美領域。如果一千位藝術家畫了一千幅白色單色畫,也許谷歌無法解釋它們之間的區別。但我們知道,即使畫作看起來相似,區別在於它們的意圖。藝術家為什麼這麼做?這總是令人感興趣的。因為動機是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原因。
特色圖片:喬治·格里法 - 水平線條,1975年,壓克力畫布,116 x 183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