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1980年代東村藝術場景簡介

A Brief Look at the East Village Art Scene of the 1980s

1980年代東村藝術場景簡介

東村藝術場景的1980年代是傳奇的素材。這個社區由14街、休斯頓街、鮑威街和第三街以及東河圍繞,開始其現代存在,成為貧困的工人階級紐約人的目的地,主要是歐洲移民。正因為這個原因,波希米亞人於1950年代開始搬到這個地區,尋找便宜的租金。接著來了作家、音樂家、藝術家以及不可避免的各種行業——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圍繞著創意階層。最終,這個社區徹底改變。現在這裡是數十個藝術畫廊的家。但這個場景與40年前完全不同,當時東村同時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骯髒和最時髦的地方。今天這裡大多是安全和商業化的,與曼哈頓的其他地方一樣昂貴。改變它的原因部分是創意,部分是商業主義。但主要是東村藝術場景的興衰是一個好事因自身成功而腐化的故事。

東村是新的蘇豪

當藝術成為一個場景時,一切都會改變:畫廊進駐,藝術家簽署合約,收藏家乘坐豪華轎車出現,記者報導展覽,時尚受到關注,機會倍增,每個人都變得富有。這在1980年代的東村發生過。但藝術早在那之前就已經是這個社區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地下雜誌《東村其他》(East Village Other)於1965年在該社區創立,像羅伯特·克拉姆(Robert Crumb)這樣的藝術家在此起步。1966年,安迪·沃荷(Andy Warhol)將位於19-25聖馬克斯廣場的波蘭國家之家改建為俱樂部——天鵝絨地下樂隊(Velvet Underground)是駐場樂隊。兩年後,推廣人比爾·格雷厄姆(Bill Graham)租下另一個社區劇院,開始預訂相對不知名的藝人,如吉米·亨德里克斯(Jimmy Hendricks)、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和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CBGB於1973年在博華街和第一街開業。然後在1979年,《東村眼》(East Village Eye)這份首次發表“嘻哈”(hip-hop)一詞的報紙問世。

回顧過去,60年代和70年代的東村在許多方面都令人驚嘆。但它也有點像個老鼠洞。那裡的人口極其貧困,街道破舊不堪,充斥著妓女、毒販、犯罪和各種絕望。那是藝術家的居住地,但不是他們展覽的地方。當時大多數畫廊都在蘇荷區。但就在一代人之前,在1960年代,蘇荷區也曾是一片破敗的混亂。藝術家和畫廊因為那裡的寬敞空間和便宜的租金而蜂擁而至。然後租金開始上漲。到1980年羅納德·里根當選總統,經濟衰退結束時,紐約的房地產市場繁榮起來,蘇荷區變得完全無法負擔。藝術經銷商們清楚地意識到,如果他們想在紐約做一些新穎有趣的事情,就必須去別的地方。

紐約市市中心大道上的藝術作品Roy Colmer - Untitled (Reflections on a Car Hood), Acrylic on canvas, 1968, photo via igavelauctions.com

玩樂時間

東村在1981年成為新的蘇荷,當時帕蒂·阿斯特(Patti Astor)開設了被廣泛認為是該地區第一家藝術畫廊的場所。阿斯特是幾位最受歡迎的地下饒舌歌手、龐克搖滾歌手、塗鴉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的密友和經常合作的夥伴。她選擇了一棟破舊的東村公寓大樓作為她新的實驗性展覽空間:FUN Gallery。在那裡,她幫助啟動了街頭藝術家如Lady Pink和Futura 2000的職業生涯,並給予了尚-米歇爾·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和基思·哈林(Keith Haring)重要的早期展覽。FUN Gallery引發了東村的土地熱潮。畫廊每週都在湧現。幾年內,該地區成為了美學多樣的藝術運動的中心,如新表現主義、新波普和街頭藝術。

大量現金的湧入創造了一個投資循環,推高了租金並帶來了新的開發。這在當地居民中造成了分歧。大多數人仍然非常貧困。房東停止維護房產,希望居民能離開他們的租金管制公寓。當時的一篇報紙剪報報導說,該地區一棟中層公寓大樓的整個後牆因疏於維護而倒塌。與此同時,這個社區也是紐約艾滋病疫情的中心。基本上,東村是里根時代美國的縮影:金錢、名人、毒品和死亡,周圍是努力求生的普通人。

基思·哈林藝術 紐約市市中心 大道廣場Keith Haring - Untitled (Fun Gallery Exhibition), 1983, Offset lithograph, 29 × 23 in, 73.7 × 58.4 cm, Artificial Gallery, London, © Keith Haring

一個時代的結束

到1985年,FUN畫廊因市場對街頭藝術的興趣下降而關閉。《東村眼》在1987年1月發行了最後一期。不久之後,眾所周知的當地居民喬爾·里夫金(Joel Rifkin)在他的卡車裡已經在這個社區裡勒死了多名妓女多年,而其他人則在吸食可卡因並變得出名。到了1990年代中期,這個地區已經完全改變,正好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租》(Rent)中的不朽象徵,成為一個掙扎中的創意人士生活、愛情和死亡的地方,他們在這個永不眠的城市裡努力奮鬥。

今天,所有在1980年代東村的黃金時期生活過的人共同的感受是,無論好壞,這個社區與以前完全不同。這種觀點在作家Gary Indiana於2004年在《紐約雜誌》中的一篇文章中得到了總結。Indiana在FUN Gallery開幕時住在上面的公寓裡。他現在仍然住在那裡。關於他心愛的社區的演變,他說:“在任何人想到從中榨取現金之前,這個地方就充滿了生機。我仍然住在東村,但現在我住在一個豪華的社區,這主要歸功於藝術史長期打嗝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顫動,這造成了紐約房地產價值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當美沙酮診所搬走時,你就知道一切都結束了。)……能在凌晨四點獲得熟食店的送貨,是這個顫動留下的許多愉快改善之一。"

特色圖片:詹姆斯·王 - 《金龍研究》,炭筆,混合媒材於紙上,1986年,炭筆,壓克力和粉彩於紙上,照片來源於 igavelauctions.com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Category:Art History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Damien Hirst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t, whose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ortality, science, and commerce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

閱讀更多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