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賓·莫里茨的伊甸園中的色彩奔流
薩賓·莫里茨 已經在她的名聲中建立了作為一位具象畫家的地位——她創作出夢幻般的花卉圖像和令人難忘的城市場景。但她在柏林 KÖNIG GALERIE 的新展覽展示了她發展中的一個令人興奮的新階段。展覽名為《伊甸園》,展出了 14 幅新畫作,其中九幅是大型抽象作品。這些抒情的厚塗作品立即主導了展覽空間,充滿了情感和戲劇性。它們的情感和物質存在自信地與畫廊內部的理性、有序的磚石和混凝土形成對比。進入展覽時,第一印象是這些圖像是重要的,並且需要長時間凝視。然而,它們也以微妙的方式與其他事物競爭——在抽象畫布之間,穿插著五幅較小的具象花卉和城市場景作品。雖然這些較小的作品不如大型抽象作品那樣大膽且規模較小,但它們誠懇地與較大的抽象作品抗衡。隨著抽象畫布似乎要求更多的注意,具象畫作似乎在低語著一種柔和的海妖之歌。它們在抽象畫作尖叫的同時保持安靜。最後,正是這兩種看似不同的作品之間的對比捕捉了想像力。通過將這些作品一起展出,莫里茨將我們帶入她自己方法和過程的神聖之地,在這裡,所有這些圖像都融合在一起,彰顯了這次展覽的標題——《伊甸園》,一個未受污染和田園詩般的地方,所有事物都正如它們應有的樣子,尚未有人來腐化或評判。
牆後的生活
莫里茨於1969年出生在共產主義的東德,位於一個名為奎德林堡的小型北方中世紀城鎮。她在柏林圍牆倒塌前不久與家人逃往西德。到那時,她已經在圍牆後的生活中培養了對視覺和情感兩方面的深刻理解。建築物和街道的灰暗;破敗的表面;雜亂無章且不被珍惜的自然。這個壓迫與衰敗的世界至今仍然是她視覺語言的一部分。在她所有的畫作中,莫里茨無法不提及它,就像一個不斷回響的聲音,拒絕離開她的心靈。
薩賓·莫里茨:伊甸,於2018年在柏林KÖNIG GALERIE的展覽視圖。照片由羅曼·馬爾茨拍攝
這種灰暗和貧困在《伊甸園》中包含的兩個城市場景中顯而易見。"新領域"(2017)展示了一隻流浪狗在一個被雜草叢生、被遺棄的城市空地上踱步,周圍是封閉和被遺棄的商店和公寓大樓。這個標題翻譯為"未知領土"。這是一個同時令人沮喪又充滿希望的想法:一個受損的絕望之地,卻仍然擁有未知的承諾。另一個城市場景,"隧道"(1992-93 / 2017),展示了一條空蕩蕩的道路消失在隧道中,周圍的高樓靜靜地坐落著,無人居住。這幅畫面微妙而充滿寧靜。然而,這幅畫中有些東西也讓人感到不安。是我的想像,還是其中一座高樓的顏色似乎模仿了美國國旗?結合這幅狗的畫作,我不禁在這幅畫中尋找當代政治和文化的參考,這讓我想知道莫里茨是否在我們當前的地平線上看到了某些東西,讓她想起了自己過去的故事。
薩賓·莫里茨:伊甸,於2018年在柏林KÖNIG GALERIE的展覽視圖。照片由羅曼·馬爾茨拍攝
狂野的伊甸園
在伊甸園展出的三幅花卉畫作,處於美麗與恐怖之間的幽靜中。第一幅名為《玫瑰與百合》(2017),正如其名:一幅玫瑰和百合的畫作。這些是愛與死亡的花朵,結合在一起。第二幅名為《牡丹與老鼠》(2017),同樣如其名:一幅花瓶裡的牡丹旁邊有兩隻老鼠的畫面。花瓶裡的水位很低。這些花朵一定是被遺棄的,現在老鼠來尋找留下的碎屑,無論是誰離開了,或是被帶走了。第三幅花卉畫作《玫瑰與骷髏》(2017),是一幅看起來乾枯但仍然美麗的玫瑰,放在桌子上的花瓶裡,背景有一具人類的骷髏。與另外兩幅花卉畫作一樣,它暗示著生命與死亡的同時聯繫,以及對美與腐朽的同時欣賞。
薩賓·莫里茨:伊甸,於2018年在柏林KÖNIG GALERIE的展覽視圖。照片由羅曼·馬爾茨拍攝
然而,最終,正是這九幅抽象畫布揭示了伊甸園的真正強度和潛力。在這些畫作中,莫里茨運用了爆炸性的手勢和色彩語言,回溯到過去的表現主義畫家,但又帶來了明顯當代的東西。這組作品喚起了對兩位畫家的參考:莫奈,在他晚期的睡蓮作品中,以及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瓊·米切爾的作品。莫奈的參考體現在作品的構圖平衡和色彩關係上,似乎使這些畫布振動。米切爾的參考部分體現在筆觸上,但主要體現在焦慮中。米切爾與許多惡魔作鬥爭,這在如《當哺乳動物進入海洋時》(2018)、《光輝》(2018)和《混沌》(2018)等畫作中顯而易見,莫里茨也同樣如此。但這些畫作中有一些明顯美麗,或許也帶有樂觀的情感,特別是兩幅為本次展覽命名的作品《伊甸園 I》和《伊甸園 II》(2018)。在它們充滿活力的紅色和藍色中,這些作品散發出創造性的能量。它們展現了其媒介的全部重量。其顏料的豐富和感性無法不激發出新的開始的感覺。雖然這些作品無疑是抽象的,並不打算傳達一個實際的伊甸園,但它們充滿了伊甸園曾經擁有的一樣東西:承諾。薩賓·莫里茨:伊甸園在KÖNIG GALERIE於柏林展出,至2018年8月19日。
特色圖片:薩賓·莫里茨:伊甸園,於2018年在柏林KÖNIG GALERIE的展覽現場。照片由羅曼·馬茨拍攝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