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立體主義如何預示純粹抽象
在世界上看似對立的力量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正如20世紀初,藝術界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同時進行的趨勢:分析立體主義和純抽象主義。一方面是與分析立體主義相關的藝術家,著名的名字如巴勃羅·畢卡索和喬治·布拉克,這些天才致力於發現一種概念上超現實的藝術創作方式。另一方面是與純抽象主義相關的藝術家,如瓦西里·康丁斯基,他們致力於發現一種完全非具象的藝術。雖然看似截然相反,但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法卻是密不可分的。通過拆解客觀現實以更全面地呈現它,分析立體主義者幫助純抽象主義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什麼是分析立體主義?
當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史學家談論分析立體主義時,他們指的是1908年至1912年間出現的一種繪畫趨勢。在那之前,繪畫被視為要麼是二維的(如果缺乏深度),要麼是三維的(如果通過陰影等技術賦予深度感)。在那段時間裡,一小群藝術家以巴勃羅·畢卡索和喬治·布拉克為首,進行了革命性的美學實驗,旨在將繪畫帶入第四維度。
舊有的繪畫方式依賴於藝術家從單一視角進行創作。雖然這適合展示主題的瞬間影像,但並未達到畢卡索所認為的現實,現實是從多個視角同時感知的。為了實現運動感和時間流逝的感覺(第四維度),畢卡索和他的同事布拉克放棄了單一視角的使用。他們的論點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從多種不同的視角感知物體。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光線下,從不同的觀點看待事物,有時在移動,有時靜止不動。他們的實驗旨在以這種更現實的方式展示他們的主題,從多個不同的觀點同時呈現。
巴勃羅·畢卡索 - 《安布羅瓦斯·沃拉爾的肖像》,1910年,油畫。93 x 66 公分,莫斯科普希金國立美術館,© 2017 巴勃羅·畢卡索遺產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同時性
他們對這種多重視角繪畫的稱呼是同時性。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光線和不同的時間繪製主題的片段,然後將這些片段合併到一個平面上,顯示所有不同的觀點,而不特別偏愛其中任何一個。為了增強這種效果,他們保持色彩調色板的簡單,並避免陰影或任何其他會為畫面增添深度的技術。結果是一幅扁平的多視角圖像,似乎由簡化的幾何形狀組成。
對於一個隨意的觀察者來說,分析立體派的畫作可能看起來是抽象的。但實際上,真正的分析立體派並不是抽象;而是一種加強現實主義的形式。畢卡索和布拉克的實驗結果,在他們的心目中,是對其主題的更現實的表現,至少從概念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從字面上來看。現在我們所稱的分析立體派的最早例子之一是畢卡索於1909年創作的《安布魯瓦茲·沃拉爾的肖像》。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主題是意圖表現的,而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光線和不同的平面給我們一種運動和同時性的感覺,增強了我們對主題存在的理解。
瓦西里·康丁斯基 - 牛,1910年,油畫,95.5 cm x 105 cm
同時,在慕尼黑
同年,畢卡索在巴黎畫了他的安布魯瓦斯·沃拉爾的肖像,而瓦西里·康丁斯基,這位不久將被認為是純抽象藝術發明者的藝術家,則在德國進行自己的美學實驗。康丁斯基也在研究平面性和美學詞彙的簡化,但原因與畢卡索和布拉克不同。康丁斯基的使命是創作完全抽象的畫作。他相信,與器樂音樂一樣,視覺藝術也能夠在純粹抽象的層面上傳達更深層的情感,甚至可能傳達一種靈性。
康丁斯基的實驗是自19世紀中葉以來藝術中許多不同趨勢的延伸和巔峰。他將繪畫分解為其基本元素,如顏色、線條和形狀,並學習每個元素可能單獨傳達的意義。他相信這些元素可以與不同的音符、調性或節拍進行比較,因為它們對人類心理的影響。例如,康丁斯基在這段時間的作品是他的畫作牛,雖然明顯是具象的,但實現了空間的扁平化和對畫面美學元素的徹底解構。
瓦西里·康丁斯基 - 無題(第一幅抽象水彩),1910年,水彩、印度墨水和鉛筆於紙上,49.6 × 64.8 公分,喬治·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國
世界聯合
所以在法國,畢卡索和布拉克正在扁平化他們的圖像,並簡化他們的美學詞彙,以便能夠有效地從多個不同的視角簡化地描繪他們的主題。而在德國,康丁斯基也在追求平面性和二維性,並且也在簡化他的意象,但原因不同。康丁斯基和其他持相似思維的人並不是使用幾何形狀來增強觀眾對畫作主題的理解,而是探索如果獨立於具象主題使用幾何形狀,可能會獲得什麼樣的意義。
對於那些不知藝術家不同實驗目的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看到他們的某一幅畫作,並帶著與實際意圖截然不同的概念離開。但這兩種不同的思想流派在意圖上卻是相當對立的。在他創作《牛》的同一年,康定斯基有了一次突破。他將自己關於本能、靈性和顏色的理論與分析立體派關於平面性和幾何簡化的理論相結合,創造了大多數歷史學家現在認為的第一幅純粹抽象畫作:《無題(第一幅抽象水彩)》。
讓·梅齊涅 - 茶時間,1911年,油畫於紙板上,75.9 x 70.2 公分,費城藝術博物館,路易絲與沃爾特·阿倫斯伯格收藏,1950年,費城
多重同時性
今天想像康丁斯基的無題(第一幅抽象水彩畫)以及畢卡索和布拉克的分析立體派畫作所引起的轟動,實在是有趣,許多畫家必定感受到他們需要站隊。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許多其他畫家也開始採用分析立體派,並與畢卡索和布拉克一起繼續在他們的作品中探索第四維度。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畫作變得越來越簡化,清楚地展示了分析立體派的本質。例如,畫家讓·梅齊涅的茶會,被認為是分析立體派意圖的一個特別直接,或許相當明顯的例子。它有效地展示了同時性,同時依賴於有限的不同視角。
其他的分析立體派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則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變得更加密集和複雜,使得辨識主題變得越來越困難。一個例子是巴勃羅·畢卡索的手風琴演奏者,創作於1911年。雖然畢卡索並不打算讓這幅畫成為抽象畫,但至今許多觀眾仍然誤解這件作品,認為它是抽象的,僅僅因為很難辨認出所表現的內容;尤其是在許多其他畫家同時故意嘗試創作抽象作品的背景下。
巴勃羅·畢卡索 手風琴演奏者,1911年,油畫,130.2 x 89.5 公分,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 2017 巴勃羅·畢卡索遺產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意圖真的重要嗎?
人們常常注意到,當閱讀一首詩時,如果你恰好認識詩人,效果會有所改變。對於一幅畫、一首音樂,或者任何藝術作品,也可以輕易地這樣說。儘管分析立體派的藝術家並不打算促進純抽象藝術的興起,但對於那些不認識他們的隨意觀眾來說,對於他們作品背後的理論一無所知,無疑會對作品產生與藝術家意圖無關的反應。
無論他們的意圖如何,分析立體派幫助了純抽象派,讓公眾,包括評論家和歷史學家,接受對結構和透視的實驗。他們的作品看似非具象,儘管它仍然包含主題,因此除了分析立體派希望觀眾感受到的東西外,他們在潛意識層面上也感受到其他東西。幫助觀眾將潛意識的情感反應與看似非具象的影像進行情境化的貢獻,是分析立體派對純抽象演變所做的最重要貢獻。
是的,分析立體主義和純抽象在意圖上是對立的力量。但通過挑戰畫面平面並扭曲公眾對表現現實的感知,分析立體主義補充了純抽象,並幫助其在公共領域獲得接受。雖然看似對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方法卻對彼此的成功貢獻良多。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