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抽象藝術先驅卡爾·奧托·戈茨的遺產
在2017年8月19日,卡爾·奧托·戈茨,一位在抽象藝術中獨特的聲音,於103歲時去世。我可以毫無保留地說,戈茨在他一生中創作的作品值得尊敬。它不僅充滿了強烈的力量,還極具個性。作為一種被稱為德國非形式藝術的手勢抽象的先驅,戈茨在他的祖國被廣泛認為是在二戰後重振德國藝術界尊嚴的人。此外,除了他自己的藝術創作外,他還是20世紀中期最具影響力的德國藝術教師之一,這一點從過去半個世紀中大約六位最著名的德國藝術家都是他的學生的事實中可見一斑。但戈茨的藝術和教學並不是他生活中唯一引人入勝的元素。他還代表著一些相當嚴肅且相當複雜的事物。他曾是一名納粹士兵:這證明了人性的複雜性,以及歷史的多層次和常常令人驚訝的真相。
意外的納粹
卡爾·奧托·戈茨於1914年出生在德國邊境小鎮亞琛。他對藝術的興趣早在年輕時就開始了,並在1932年,18歲時,作為亞琛應用藝術學校(Kunstgewerbeschule)的學生開始創作他的第一批抽象藝術作品。與當時大多數年輕的前衛藝術家一樣,他的興趣與當時在歐洲流行的現代主義運動相一致,如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但在1935年,當納粹掌控德國時,這些藝術表達形式被政府視為退化,隨後被禁止。雖然屈服於政府的壓力,但戈茨不願放棄藝術,繼續作為風景畫家工作,甚至靠賣畫維生。1940年,他甚至獲得了德累斯頓藝術經銷商海因里希·庫爾的代理,庫爾畫廊的擁有者。
但如果有人回去尋找戈茨在那個時期所創作的作品範例,今天是無法找到的。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品都在1945年盟軍對德累斯頓市的轟炸中被摧毀。戈茨本人於1936年被徵召入納粹軍隊。他一直是一名納粹士兵,直到戰爭結束。他的職位是在信號兵部隊,負責通過無線電和電話以及雷達進行通信。在他作為士兵的期間,戈茨在私下裡繼續探索他的抽象藝術理念,特別是在休息時間。事實上,他一些最具實驗性的作品,被稱為他的rasterbilder,或光柵圖像,正是在他擔任雷達技術員時構思的。
Karl Otto Götz - 24 Variationen mit einer Faktur (24 Variations with a Billing), 1948, 27.5 x 44 cm., Oil and sand on hard fiber, © the KO Götz and Rissa Foundation
將藝術與生活分開
這或許很難想像:一位被徵召入伍的藝術家成為納粹,但仍然繼續追求前衛藝術的議程,同時扮演著邪惡機器中的一個齒輪。在關於戈茨的傳記中,他有時被描述為在他的雷達屏幕上徘徊,操控技術以在屏幕上創造抽象影像。這幾乎是一個滑稽的想法:這位玩味的抽象藝術家在穿著空軍制服的同時,實驗尖端的數位抽象美學。後來在1960年代,戈茨招募了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的學生,協助他使用當時全新的藝術創作系統——生成藝術,來製作他的rasterbilder畫作。生成藝術的理念是,藝術家創建一個系統,然後該系統自主做出所有美學選擇,導致創造出一件藝術作品,而藝術家對此沒有發言權。老實說,這聽起來很像二戰中許多士兵所採用的智力方法,他們在類似的、無思考的系統下所犯下的暴行,戈茨本人目睹了九年。
戰後,戈茨留在德國,立即重新與歐洲其他前衛藝術家建立聯繫。他實驗於電影、光影畫和版畫,並成為一本詩歌期刊的編輯。至於他的畫作,他完全放棄了具象,擁抱抽象藝術。1949年,他甚至加入了CoBrA,這是一個主要位於哥本哈根、布魯塞爾和阿姆斯特丹的藝術集體,致力於實驗非正式的藝術創作方法。在這段時間,他的思考本質是學習抽象是否為藝術家提供了一條通往普遍性的道路。像最早的抽象藝術先驅一樣,戈茨意識到抽象藝術可以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並打開一種更深刻、更重要的交流形式的門。
Karl Otto Götz - Statistische Verteilung, rasterbilder, 1961, 100 x 130 cm., tempera on canvas, © the KO Götz and Rissa Foundation
尋找他的美學
在1952年,戈茨發現了使他成為德國非正式藝術領軍人物的技術。這項技術涉及四個階段。首先,他塗上基底顏色,幾乎總是白色。接著,他用一把粗大的畫筆在對比色(通常是黑色)上進行大面積的手勢筆觸。然後,他使用一個木製刮刀在黑色筆觸上刮出次要的手勢痕跡,創造出一個立體的層次。最後,使用一把小的空畫筆,他在所有底層顏料上進行額外的手勢線條和筆觸。最終的圖像沒有可識別的形狀。
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技術與他那一代許多其他非正式畫家的技術是一致的。當時許多藝術家都在嘗試抒情的筆觸、身體動作和手勢標記。但通過顏料刮刀刮過顏料,然後用另一支畫筆拖過刮刀痕跡的具體技術,超越了許多同時代藝術作品的書法質感。他的作品具有立體感和深度。它們擁有一種動態的特質,使其充滿活力。而且它們使用的簡單對比色調中,沒有一種顏色佔主導地位,使其喚起了平衡與和諧的感覺。
Karl Otto Götz - Picture of 28.1.1954, 1954, 75 x 90 cm., Mixed Media on canvas, © the KO Götz and Rissa Foundation
建立遺產
到1950年代中期,戈茨在整個歐洲以及美國展出他的新作——“刷漆和修飾過的”畫作。1958年,他甚至代表德國參加了第24屆威尼斯雙年展。到十年結束時,在評論界以及他同時代人的眼中,他已成為德國最卓越的美學先知。1959年,他獲得了德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學院之一——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的教授職位。他在那裡教學二十年,期間教導了如格哈德·里希特、希格瑪·波爾克、弗朗茨·埃爾哈德·瓦爾特和卡琳·馬丁等即將成名的藝術家,後者後來改名為瑞莎,並在次年嫁給戈茨。此外,除了對學生的影響外,戈茨還被認為隨意地影響了許多其他藝術家的職業生涯,這些藝術家在他的人生路徑中交集。最典型的例子是,1959年在一次藝術開幕式上,他建議當時還是新手的韓裔藝術家白南準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電視。
他在美學遺產上的重要性毫無疑問。但我仍然在思考卡爾·奧托·戈茨的另一個遺產:他自願作為納粹士兵的那一部分。當我們衡量他一生的影響時,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一事實?這意味著什麼,當一個有如此聯繫的人能夠在抽象藝術這樣超越的領域中產生如此美麗和普遍的影響?1991年,戈茨創作了一幅紀念東西德統一的宏偉作品,名為Jonction III。這件作品被認為是一部傑作。它的兩面以一種複雜、有些混亂但又和諧且完全自然的方式相互契合。雖然通常只從它對他故鄉的表達來談論,但它也幫助我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他可能如何看待自己,或者至少我可能選擇如何看待他。它代表了二元性,並承認事情並不總是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Karl Otto Götz - Jonction III, 1991, 200 x 520 cm, two parts, mixed technique on canvas (on loan to the German Bundestag, Berlin, © the KO Götz and Rissa Foundation
特色圖片:卡爾·奧托·戈茨 - 圖片日期:1952年10月2日,1952年,145 x 175 公分,混合媒材於畫布上,© KO 戈茨與瑞莎基金會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