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馬丁·基彭伯格的動盪生活與藝術

Turbulent Life and Art of Martin Kippenberger

馬丁·基彭伯格的動盪生活與藝術

今年將標誌著馬丁·基彭伯格去世20周年。作為1970年代出現的德國藝術家革命性世代的領導者,基彭伯格於1997年3月7日去世,享年44歲,死因是肝衰竭,這是經過數十年的無休止派對後的結果。當他去世時,他因在公共場合脫褲子和侮辱他人而在幾大洲聞名,但他的藝術在前衛亞文化之外幾乎不為人知。自他去世以來,策展人、收藏家、評論家和歷史學家重新審視了他的作品。在泰特現代美術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回顧展中,基彭伯格的形象不再是那個不安分、醉酒的狂人,而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一位多產的多媒體實驗者,以及一位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製作人。在某些方面,馬丁·基彭伯格的雙重生活預示了我們當前的名人藝術家和替代真相的文化。回顧他的作品,我們看到其中的抽象元素,幫助我們理解吞噬他的瘋狂,而這種瘋狂今天已成為常態的一部分。

年輕的馬丁·基彭伯格

馬丁·基彭貝格(Martin Kippenberger)於1953年出生於德國多特蒙德,他是無意中肩負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構想德國藝術任務的一代藝術家之一。他的父親是一家煤礦公司的主管。基彭貝格在童年時期開始上藝術課,當時他的父親因工作原因將家人搬到了黑森林地區。但基彭貝格幾乎在開始上課後不久就聲名顯赫地抵制了這些藝術課,以抗議老師只給他班上第二高的成績。這種自信與大膽的混合特質將伴隨他度過整個藝術生涯。

基彭貝格在孩提時期遭受的雙重詛咒是,他在所接觸的每一件事上都立即展現出才華,然而他所嘗試的任何事物似乎都不足以成為他完整的表達方式。作為青少年,他嘗試了舞蹈和各種實用的創意工作,如窗戶裝飾。但由於未能找到他努力的立足點,他轉向了其他消遣,如使用改變心智的物質。到16歲時,他已經對毒品上癮,並不得不進入康復計劃。但在康復後,他來到了漢堡,與一群同樣不安、充滿創意的年輕人交往,並開始在漢堡藝術學院上課。

馬丁·基彭伯格的作品Martin Kippenberger - Lonesome, 1983. Oil and Spraypaint on Canvas. © Estate of Martin Kippenberger. Represented by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Germany

多學科根源

在漢堡待了四年後,基彭伯格對藝術教育感到失望。他稱藝術學校為「所有教育機構中最愚蠢的。」他未畢業便離開,搬到意大利佛羅倫斯,希望成為一名演員。但在佛羅倫斯,他卻創作了他第一個主要系列的畫作。這些作品名為Uno di voi, un tedesco in Firenze,看起來像是奇異的、有些陰暗的紀念明信片或假期快照。它們是具象的,但標題翻譯為你們中的一個,佛羅倫斯的德國人,對文化提供了一種奇怪的概念批評。 

馬丁·基彭伯格藝術Martin Kippenberger - Uno di voi, un tedesco in Firenze, 1977. © Estate of Martin Kippenberger. Represented by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Germany

在意大利待了一年後,基朋貝格回到德國並展出了他的佛羅倫斯畫作,但德國觀眾認為這些作品微不足道。然而,在母親去世後繼承了財產的基朋貝格,擺脫了賺取生計的負擔,能夠自由探索任何他喜歡的藝術方向。他購買了著名的朋克搖滾俱樂部S.O. 36的一部分股份,並成立了一支實驗樂隊。然後,他改變了俱樂部的節目安排,增加了電影放映,並提高了啤酒價格。一些老顧客對這些變化感到憤怒,某晚襲擊了基朋貝格,這一事件被他在自畫像《與青年對話》中捕捉到。與他的佛羅倫斯畫作一樣,這幅自畫像是一種冷靜的文化批評。其標題表達了對人性的深刻玩世不恭,而其風格則擁抱了當時的後表現主義潮流。

馬丁·基彭貝格 與青年對話Martin Kippenberger - Dialogue with Youth, 1981. © Estate of Martin Kippenberger. Represented by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Germany

藝術與生活

除了演戲、唱歌和經營俱樂部外,基朋伯格還在巴黎花時間創作小說,在洛杉磯參與電影演出。他創作了雕塑,最著名的是創作了一系列醉酒路燈,靈感來自於他為醉漢畫的變形路燈,以及一系列自嘲的雕像,名為馬丁,去角落裡為自己感到羞愧。他還嘗試了家具設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名為模型國際的作品,這是一張用他購買的格哈德·里希特作品製作的桌子。這件作品表達了對繪畫的蔑視,同時也宣告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除了作為實用商品外毫無價值。

馬丁·基彭伯格的畫作Martin Kippenberger - Model Interconti. © Estate of Martin Kippenberger. Represented by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Germany

當基朋伯格不忙於將他的藝術實踐擴展到所有可用領域時,他則忙於製造場面,舉辦派對,並幾乎一直保持醉酒狀態。他的朋友們回憶起他是一個會強迫其他人一起玩樂的人,如果他們不陪他熬夜或不聽他講長篇故事並大笑,他會懲罰他們。許多人厭惡他,認為他是一個諷刺的傻瓜。但其他人則視他為誠實和慷慨的人。他的作品表達了他對自己個性的困惑,以及他在其中的定位。它質疑藝術的本質和價值,以及藝術家生活與工作的界限。

馬丁,去角落裡,為自己感到羞愧Martin Kippenberger - Martin Go to the Corner and Be Ashamed of Yourself. © Estate of Martin Kippenberger. Represented by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Germany

美國的基本特

這種生活與藝術之間界限的模糊在基彭伯格於美洲進行的兩個實驗項目中清晰地體現出來。第一個項目發生在1986年,當時基彭伯格在巴西購買了一個加油站,並將其重新命名為馬丁·鮑曼加油站。馬丁·鮑曼是一位著名的納粹官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逃避了逮捕。據說他在世界各地被目擊了幾十年。納粹獵人相信他已經逃到了南美洲。這個項目原本是作為一個概念性努力,但卻被誤解,導致基彭伯格被標籤為納粹同情者。

第二個項目是在洛杉磯,1990年,他在威尼斯海灘的卡普里餐廳購買了35%的股份。他經常在餐廳的入口附近設置自己的表演位置,為顧客表演。他經常嘲笑和譏諷他們,特別是當他們試圖在表演期間離開時。很容易看出這兩個項目都是有爭議的。但這兩者也可以抽象地理解為對固定現實的挑戰。加油站將平凡的事物轉變為具有全球相關性的事物。餐廳項目則將一個款待空間轉變為一個恐懼的空間。這兩者都與1989年蘇格蘭藝術家Peter·希爾所稱的超虛構(Superfictions)藝術項目的趨勢有關,藝術家在其中創造現實世界的虛構敘事元素,模糊了事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

馬丁·基彭伯格的畫作Martin Kippenberger - Paris Bar Berlin, 1993. Oil on Cotton. © Estate of Martin Kippenberger. Represented by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Germany

傳記 vs. 馬丁·基彭伯格

我們要問的問題是,是否應該將馬丁·基彭伯格的作品與他的傳記結合起來考慮,還是僅僅將其分析為藝術即藝術。僅僅從美學的角度來評價他的作品,往往顯得庸俗,甚至在某些時候顯得微不足道。但當與他的傳記結合起來思考時,似乎更深刻。基彭伯格因長期酗酒而導致的肝癌去世。但稱他為酗酒者是不準確的。酗酒意味著疾病或成癮——它意味著懊悔。對基彭伯格來說,酒精是一種哲學選擇。正如他的妹妹在接受《巴黎評論》訪問時所說,在出版了一本關於她兄弟生活的書後,“他無法忍受沒有[酒精]的其他人——這太強烈了,你需要在你和他們之間有一個模糊的界限。”

基彭貝格是橋樑世代的一部分。前一代人,以作家厄尼斯特·海明威為代表,認為一個人應該過上冒險的生活,才能作為藝術家有真實的表達。如今,人們做冒險的事情不是為了尋求真實,而是為了使自己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馬丁·基彭貝格被困在真實性時代和淺薄、沉迷於故事的冒牌者之間。像海明威一樣,他不懈而奢華地參與他的文化。與海明威不同的是,他從未感到自己屬於這裡。他不確定自己的冒險是培養他的藝術,還是僅僅將生活暴露為一個笑話。他的困惑在他的座右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姐姐將其改述為peinlichkeit kennt keine grenzen。這意味著尷尬沒有界限。在這個座右銘中,正如基彭貝格所創作的作品,我們看到了抽象;一個關於冒險的想法,以及超越安全範疇的價值。

特色圖片:馬丁·基彭伯格 - 反對通脹(細節),1984年。© 馬丁·基彭伯格遺產。由德國科隆的吉賽拉·卡皮坦畫廊代理。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Category:Art History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Damien Hirst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t, whose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ortality, science, and commerce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

閱讀更多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