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與第三國際紀念碑
意圖對於抽象藝術至關重要。關於意圖的對話幫助觀眾與藝術家建立聯繫,並為他們的作品提供背景。與政治、商業或其他實用領域不同,在抽象藝術中,意圖有時甚至比作品本身更為重要。當弗拉基米爾·塔特林最初設計他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時,他懷著希望的意圖,激勵俄國人民在革命和戰爭的屠殺與毀滅後,愉快地重建他們的社會。塔特林設想他的高聳紀念碑將被視為一件真正現代的藝術作品,幫助為他那受創和破碎的故鄉迎來烏托邦的未來。他的意圖是高尚的,並根植於他對藝術的個人信念。作為建構主義的創始人,塔特林相信,藝術不應與日常生活分離,而應以建設性和普遍有益的方式融入日常人類存在的每一個方面。
革命與改革
人們常常忘記,國家的官方行動並不總是反映普通公民的意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國名單中,有許多國家在戰前有著直言不諱且廣泛的運動,積極地,雖然未能成功地,主張不參加戰鬥。名單的首位是俄羅斯。在戰爭前,許多普通俄羅斯人感到不公,認為官僚、商業領袖和皇室之間的分歧不應該給大眾帶來毀滅。俄羅斯社會主義革命者甚至擁有無國界的理想主義信念,正如列寧所說的,“工人沒有祖國。”
但俄羅斯,像世界上大多數其他主要國家一樣,仍然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是毀滅性的。戰爭摧毀了俄羅斯的社會結構。糧食供應枯竭,公共基礎設施受到嚴重損壞。在戰爭結束之前,俄國革命開始了,革命結束後,內戰爆發。當戰鬥最終結束時,將國家帶入如此苦難的沙皇政權已被永久推翻,而新的社會主義政權承諾改革和重建俄羅斯社會。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 肖像
俄羅斯前衛藝術的崛起
在1920年代初期,俄羅斯人感受到的希望感中,至關重要的是一種信念,即創意階層將在發展更公平的社會中發揮直接作用。像卡齊米爾·馬列維奇和弗拉基米爾·塔特林這樣的藝術家,對即將到來的時代有著全新的現代藝術的願景。當塔特林有機會為社會主義俄羅斯提出新的紀念碑時,他放棄了建造戰爭英雄具象雕像的歷史觀念。相反,他構想創造抽象的公共紀念碑,以激勵所有人朝向一個沉思、有意義且徹底現代的未來。
塔特林所感受到的樂觀情緒最著名地體現在他提出的名為第三國際紀念碑的巨大塔樓上。這個名字是對共產國際的參考,該組織倡導全球共產主義。這座塔的設計比艾菲爾鐵塔高三分之一,使其在當時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它還將由最現代的材料製成,如鐵、鋼和玻璃,並且同時具有實用性和抽象性,將代表建構主義理想的典範。
塔特林 - 他對第三國際紀念碑的繪畫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 - 抽象與實用的結合
塔特林塔的實用元素之一是其雙螺旋框架,支撐著一個機械運輸網絡,乘客可以在上面前往各個功能空間。這些空間包括四個懸掛的幾何結構,官方和公共事務將在這裡進行。四個結構中最低的旨在容納立法機構並舉辦講座。第二個結構是為政府的行政部門設計的。第三個結構則是供國營媒體使用。第四個是用於無線電傳輸、電報等的通訊工作室。每個幾何結構的設計都能以不同的頻率旋轉,最大的結構完成一次旋轉需要一年,而最小的結構則需要一天。
或許比其實用元素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塔特林塔的抽象特質。它的四個幾何建築空間暗示了應該定義現代社會主義俄羅斯文化的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其設計的向上螺旋令人驚豔地充滿了樂觀,而其材料組件則表達了這個重生國家對進步的普遍渴望。其旋轉元素喚起了向前推進和時間流逝的感覺。其中空的框架體現了創造體積而不增加質量的抽象現代主義理想。而位於頂端的通信中心象徵著教育、關係和社區的優先性。最重要的是,這個結構是透明的,這是一個抽象的承諾,與過去不同,新俄羅斯將在全公眾的視野中進行其業務。
塔特林 - 1920年代紀念碑的原始比例模型
為了所有的意圖和目的
令人失望的諷刺是,塔特林的塔從未建成。戰後根本沒有剩餘的資源來建造這樣的結構。而且也沒有熟練的俄羅斯建築工人能夠成功地實現塔特林的遠見設計。塔特林希望他的塔能超越的過去的垂死掙扎,阻礙了它所代表的烏托邦未來。
幸運的是,塔特林的塔的故事仍然存活著。它為建構主義中所包含的希望和樂觀提供了一個強大而感人的背景。正如塔特林曾經寫道: “在廣場和街道上,我們放置著我們的作品,深信藝術不應該成為懶惰者的庇護所,疲憊者的安慰,或懶惰者的辯解。藝術應該伴隨著我們,無論生命流動和行動到哪裡。” 雖然他的紀念碑從未建成,但它的承諾通過照片和塔特林設計的驚人模型得以延續,以及通過塔特林的意圖的力量。
特色圖片:2011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重建的弗拉基米爾·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