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告別埃伯哈德·哈維科斯特

Farewell to Eberhard Havekost

告別埃伯哈德·哈維科斯特

在6月6日,德國新聞社(dpa)報導德國畫家Eberhard Havekost於52歲時去世。他的畫廊經理Frank Lehmann,Galerie Gebr. Lehmann的擁有者,被引用說他“深感震驚,他的死來得如此突然。”目前尚未透露死因。自2010年以來,Havekost一直是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的繪畫教授,並被許多人視為德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他的作品融合了抽象和具象的理論與視覺策略,揭示了兩者之間不斷變化的界限。他的部分作品可以被描述為明顯的當代風格,特別是包含與互聯網時代直接相關的圖像和文字。然而,其他作品則顯示出對20世紀美學立場和文化趨勢的幾乎懷舊的尊敬。例如,“Ghost 2”(2004年)和“Wesen”(2008年)都顯著地展示了當代的連帽衫圖像,這是科技文化和城市街頭文化的標誌性服裝——一幅顯示一位衣衫不整的年輕人穿著連帽衫和寬鬆的運動褲;另一幅則顯示一件保持人類結構的空連帽衫。與此同時,像“Schöner Wohnen B12”(2012年)這樣的作品參考了極簡主義,而“Märchenwald”(2013年)則模仿了第二代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如Joan Mitchell的畫作。Havekost的吸引力部分來自於他在諷刺與真誠之間所佔據的空間。人們常常不清楚他是在嘲諷我們的時代還是擁抱其模糊性。唯一始終明顯的是他處理顏料的才華,以及他對當代構圖的敏銳眼光。意識到自己被困在信息時代,數據主導著每一次對話,以及想像力時代,創造力再次受到重視,Havekost擁有罕見的能力來引導過渡時代的美學時代精神。

幾幅好畫

我們能夠給予畫家最好的致敬之一,就是簡單地談論他們幾幅最有效的作品。我記得看到的第一幅Havekost作品是一幅名為《變形金剛,B14》(2014)的油畫。這幅相當大尺幅的畫布(120 x 80 cm)展示了一輛被撞毀的汽車的圖像。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它的主題,而是構圖中央的一個大型灰色色域。從比喻上來看,這個色域代表了汽車凹陷的引擎蓋。在形式上,我將其視為一個令人愉悅的平面幾何形狀,似乎從內部照亮了畫布,同時又向外推擠,幾乎像是在我面前伸出一隻手。整個構圖中出現了幾個其他幾何色彩形狀,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抽象基礎設施。此外,我對汽車上方(或背後)的天空質感感到驚訝(並且至今仍然如此)。Havekost在這幅畫中實現了非凡的表面質感範圍,天空的柔和模糊質感使其餘的色調和形狀變得清晰可見。

Eberhard Havekost 變壓器,B14 畫作

Eberhard Havekost - Transformers, B14, 2014。油畫。47 1/4 x 70 7/8 吋 (120 x 180 公分)。Anton Kern Gallery。© Eberhard Havekost

我最喜愛的第二幅畫作是 Havekost 的一幅相對較小(63 x 43 厘米)且相對簡單的肖像,名為「柔性權力」。畫中是一位穿著牛仔外套和棒球帽的小孩。畫面的視角就像你想像中從臉部下方自拍時手機所看到的那樣。這就是為什麼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它立刻吸引了我,因為它看起來與我在 Instagram 動態中看到的成千上萬張照片如此相似。但這幅畫作是於 2002 年創作的。第一部 iPhone 直到 2007 年才發布,而 Instagram 直到 2010 年才出現。這幅圖像並不顯示我所想的那樣。它展示了一個孩子的安靜堅韌,孩子的眼睛淹沒在陰影中。也許這個孩子把某人推倒在地,現在正懸在他們的上方;或者這個孩子正在彎下身子幫助某人。個人層面的細節在這種已成為過於常見的當代視角中消失了,使得這幅畫作現在比創作時更具神秘感。抽象地說,我喜歡這幅畫中的兩個圓形元素——一個在帽子上(類似於 Kenneth Noland 的靶心)和一個在外套上(類似於 Adolph Gottlieb Burst)。

遺產被縮短

Havekost於1967年出生於德累斯頓,當時該市仍在東德,這種情況對藝術事業並不十分有利。Havekost於1989年逃往西德,距離柏林圍牆倒塌僅兩年,然後在圍牆倒塌後,他回到德累斯頓完成他的藝術學業。在199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攝影媒介變得越來越普及,Havekost開始關注將照片轉化為繪畫的過程。他從媒體和更廣泛的文化中挪用圖像,將其作為印刷品進行改變,然後再轉化為繪畫。對他來說,這一過程部分是試圖理解一種媒介(攝影)本質上捕捉現實的編輯片段,與另一種媒介(繪畫)之間的區別,在後者中,藝術家必須做出有意的選擇來構建圖像的每一厘米。

隨著2000年代的推進,Havekost 超越了他最初的興趣,他的風格演變到一個不再對他的畫作主題或內容感興趣的地步。他的分析中有些東西讓他對解構的圖像領域的抽象特質更加尊重。近年來,他的畫作似乎不再充滿社會或概念內容,而是更充滿主觀的情感潛力。Havekost 自己注意到了這一變化,評論道:“可讀性對我來說不再那麼重要。我不再僅僅把畫作視為通往思想世界的窗口。觀眾應該進行解釋。” 每當一位有趣的藝術家在有機會充分追求他們的作品之前去世,這都是不幸的。Havekost 所說的“僅僅”對我來說很有趣,但我們將無法得知他認為畫作還能成為什麼的更多想法。

特色圖片:Eberhard Havekost - Märchenwald, 2013。油畫。Anton Kern Gallery。© Eberhard Havekost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Phillip Barcio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Category:Art History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Damien Hirst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t, whose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ortality, science, and commerce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

閱讀更多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