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伊米·克諾貝爾的《牆面作品》在馮·巴爾塔

The Wall Works by Imi Knoebel at Von Bartha

伊米·克諾貝爾的《牆面作品》在馮·巴爾塔

Imi Knoebel 是一位概念藝術家。對於許多了解他作品的人來說,這可能聽起來像是一個有爭議的說法。Knoebel 更常被聯繫到極簡主義和幾何抽象,而非概念主義。正如目前在瑞士巴塞爾的 Von Bartha Gallery 展出的 Knoebel 新作大型壁面作品所恰當展示的,這位德國藝術家可以輕易地被描述為一位更傳統的物件創作者,而非在哲學思想領域中工作的人。像他自1980年代以來創作的大多數工作一樣,他的新作品延續了他用鋁製造形狀,然後用丙烯顏料為其表面上色的實踐。這似乎是一個直接的過程,作品看起來簡約而抽象。從表面上看,它們似乎僅僅關於“顏色、形狀和表面”等問題,正如展覽的新聞材料所指出的。而它們似乎所涉及的唯一關係是材料、形狀和色調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換句話說,它們似乎存在於藝術作品能夠遠離哲學領域的最遠處。但就像 Knoebel 本人一樣,它們或許比看起來更為複雜。對於那些有興趣花時間更深入地觀察這些作品和 Knoebel 本身的人來說,可能還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美學關注,例如藝術家及其創作與更大外部世界互動的內在潛力。

約瑟夫·博伊斯的學生

伊米·克諾貝爾於1940年出生於德國德薩烏。他在達姆施塔特學院開始了他的正式大學教育,這是一所專注於應用藝術和科學的學校。但在聽說一位名叫約瑟夫·博伊斯的藝術教授的創新教學方法後,克諾貝爾搬到了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博伊斯在那裡擔任一門名為「紀念雕塑」的教授。克諾貝爾對博伊斯的教學方法感到著迷,因為博伊斯不再專注於創造美學物品的重要性,而是專注於創作藝術作品背後的哲學。正如博伊斯曾經所說:「物體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我想要探究物質的起源,探究其背後的思想。」

伊米·克諾貝爾(Imi Knoebel)於1940年出生,1977年在紐約和德國為Blinky創作的白色裝置藝術新聞Imi Knoebel - 圖片 16.10.2015, 2015, 壓克力畫於鋁板, 171.6 x 326.6 x 4.5 公分, 圖片由藝術家及 Von Bartha 提供

克諾貝爾加入了他的班級,與許多其他渴望學習的學生一起,這些學生最終成為他們那一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例如西格瑪·波克、布林基·巴勒莫(克諾貝爾與他共用一個工作室)和卡塔琳娜·西弗丁。克諾貝爾吸收了貝伊斯所提供的概念性方法,並以多種新穎的方式加以應用。克諾貝爾早期追隨的一個概念線索涉及將光投射到各種表面上。他使用幻燈機,將空白幻燈片投射到牆上,通過改變投影機的角度來改變投射光的形狀。接著,他開始為幻燈片上色,並在上面雕刻圖案以改變投射的光影模式。在一件名為《投影X》的作品中,他將幻燈機安裝在一輛汽車的引擎蓋上,並在夜間駛過達姆施塔特的街道,將一個發光的X投射到城市的過往表面上。

Imi Knoebel 在紐約和德國的 Blinky 1977 白色裝置展覽消息Imi Knoebel - Gretchenfrage, 2013, 壓克力畫於鋁板上, 131 x 100 x 9 公分, 圖片由 Von Bartha 提供

藝術家與社會

儘管微妙而短暫,Projection X 是 Knoebel 展示他相信藝術作品可以以具體的、雖然短暫的方式改變社會的信念。這正是 Beuys 所稱的社會雕塑。雖然最終在1980年代,Knoebel 似乎完全轉向物件的創作,但他這樣做是基於一種觀點,即通過這些物件,他可以實現社會雕塑的理想。他通過設計建築裝置將他的作品帶入公共空間,例如他為蘭斯聖母院創作的彩色玻璃窗。而在1988年,他開始了一系列名為 Kinderstern,或「兒童之星」的作品。對於這個系列,Knoebel 創作紅色星星,然後將100%的收益捐給有需要的兒童。Kinderstern 的影響力是全球性的,並清楚地將藝術家作為物件的創作者與美學物件作為社會變革的推動者之間建立了明確的聯繫。

伊米·克諾貝爾(Imi Knoebel)於1940年出生,布蘭基·巴勒莫(Blinky Palermo)在紐約和德國的白色裝置展覽新聞Imi Knoebel - 裝置視圖,2010-11,Von Bartha,巴塞爾,圖片由 von Bartha 提供

當人們看待 Imi Knoebel 的工作室作品時,許多人在心中將它們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只將它們視為與自身無關的物體。但正如 Kinderstern 項目和 Knoebel 創作的其他公共作品所展示的,所有物體都是社會變革的潛在代理者。如果我們將 Knoebel 創作的每一個物體也視為潛在的變革者,那會怎樣?僅僅因為一件藝術物體懸掛在畫廊中,並被收藏家或機構購買,這是否會改變它對社會影響的潛力?每當金錢交換時,可能性就會出現。考慮一下 Knoebel 所做工作的更大意義。他在創造物體,沒錯。他在提供我們 抽象 的圖像供我們思考,並鼓勵我們參與美學體驗。但他也在邀請我們思考藝術過程的整個生命週期。這些不僅僅是懸掛在牆上的物體。Knoebel 創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潛力:社會潛力、經濟潛力、慈善潛力。他的作品中所謂的“內在可能性”,正如他的新聞材料所稱,不僅與幾何、顏色、形狀和材料有關。它們與藝術作為革命源泉的潛力有關。

新作品由 Imi Knoebel 展出於 Von Bartha,地點在巴塞爾,展期至 2017 年 7 月 29 日。

特色圖片:伊米·克諾貝爾,AnImi Mundi 26-5,2016年,丙烯畫於鋁板上,37.5 x 225 x 5.7 公分,每件 37.5 x 29 x 5.7 公分,圖片由藝術家及 von Bartha 提供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Henri Matisse’s The Snail and the Key Qualities of Abstract Art
Category:Art History

亨利·馬蒂斯的《蝸牛》與抽象藝術的關鍵特質

“蝸牛” (1953) 是在馬蒂斯去世前一年完成的。它被認為是他最後一件重要的“剪貼作品”,同時也是一件傑作。然而對於馬蒂斯來說,他在創作上不知疲倦,這或許只是另一件藝術品,是他在完成後便忘記的東西,以便能夠繼續進行下一件作品。然而對於那些親眼見過“蝸牛”的人來說,這是一幅令人難忘的影像,體現了現代主義抽象藝術的巔峰。這件作品的面積約為三平方米,幾乎是大多數觀眾的兩倍高。它由粘貼在白色背景...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