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艾米·西爾曼的敘述與抽象

Amy Sillman’s Narration versus Abstraction

艾米·西爾曼的敘述與抽象

目前在紐約Gladstone 64畫廊舉辦的艾米·西爾曼展覽讓我感到頭暈目眩。展覽名為艾米·西爾曼:主要是繪畫,展出了新系列的紙上作品,正如標題所暗示的,這些作品玩弄著自身的身份認同。它們包含了壓克力顏料,所以它們是畫作,對吧?但它們是在紙上完成的,而不是畫布上,所以它們是素描,對吧?不過,它們部分是絲網印刷的。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它們是版畫?如果你熟悉西爾曼,你就知道她希望這個標題既帶有諷刺意味又真誠。在真誠的一面,她只是直截了當——這些圖像確實大多是素描。在諷刺的一面,她則在引起人們對於關心它們被稱作什麼的荒謬性的注意。在她最近的文章中, 談顏色,西爾曼提到了波普藝術先驅Peter·索爾,他曾說過:“我想的主要事情是把想法,或文學內容,或無論你稱之為什麼,放在藝術材料的前面。”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看一件藝術作品時,所能談論的只是它是用什麼製作的,或者它應該被稱為畫作還是素描,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談論它呢?懷著這種精神,我純粹根據這次展覽中作品本身的影響力來考慮這些作品。這就是讓我感到頭暈目眩的原因。我被它們的力量、存在感以及它們為關於抽象的神秘與敘述的價值和一切都要說清楚的辯論注入的能量所感動。

一隻眼睛看到什麼

我首先注意到Sillman這些新作品的即時性。每幅圖像就像一記耳光——大膽、引人注目且清晰。這些圖片中的任何一幅都可以裝飾1979年一支車庫樂隊的手工錄音帶封面。但同時,它們又像是從未來發送回來的——就像是被摧毀的城市景觀的拓印,記錄著它們警告我們避免的戰鬥傷痕。我接下來對這些圖片所傳達的質感產生了強烈的反應,讓我想起了許多小巷和城市牆壁。它們的標記告訴我要快速思考並直入要點。它們的層次講述著時間,低語著沒有什麼是新的——有時候,甚至無法分辨是什麼先發生的。最後,我注意到了調色板。我說調色板而不是顏色,因為我同意Sillman對顏色的看法:“顏色的不可否認的最終事實是,你永遠無法真正知道另一隻眼睛所看到的。”

艾米·西爾曼 無題 紙上作品 畫廊與博物館 2013Amy Sillman - Mostly Drawing, solo show at Gladstone 64, installation view, Jan 26 - Mar 3, 2018, photo courtesy Gladstone 64

對於這一系列作品,Sillman 採用了基於明暗的色彩範圍。這種調色板賦予了展覽其態度,這是一種無可否認的自信。我首先從遠處整體觀察了展覽;然後我近距離觀察了作品;接著我從中點觀察了圖像的分組。每一個視角都受到陰影和色調之間對話的引導——黑與白。其他顏色只有在與黑暗和光明的背景下才能彰顯其個性。它們不僅僅是顏色;不僅僅是形狀,更不僅僅是線條。它們成為了圖片故事的一部分。這並不是說這些圖像是具象的。它們絕對不是這樣。它們無疑是抽象的。但每一幅圖像都感覺——或者有時幾乎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一個由興奮、困擾、慌張或大笑的人講述的喘不過氣的故事。SK20 在我聽來像是,“我跑來這裡——我被追著。”SK28 感覺憤怒,但再看一眼卻感到害怕。SK30 要求我的注意,就像它在尖叫,“忘掉那個!算了!看這裡!聽我說!”

艾米·西爾曼的無題作品在博物館和畫廊展出Amy Sillman - Mostly Drawing, solo show at Gladstone 64, installation view, Jan 26 - Mar 3, 2018, photo courtesy Gladstone 64

與戰爭和平相處

這些圖像的整體視覺語言吸引著我,讓我想要擁有它們的一部分。我並不一定是指我想擁有它們,像是購買其中一件作品,雖然如果可以的話我會這樣做。但我所指的是我想要與它們的精神建立親密關係。這種渴望只部分與這些圖片本身有關。是的,它們是Sillman所創作過的我最喜愛的圖像。但這是一個如此個人的陳述。這種渴望更多地與普遍性有關。它與我所感知到的這組作品所講述的更大故事有關。這些圖像每一幅都奇妙地具有敘事性,但以最難以解讀的方式。它們的敘事必須直覺地獲得,但一旦被感知,就無法被遺忘。

艾米·西爾曼 2013年在博物館的無題紙上作品Amy Sillman - Mostly Drawing, solo show at Gladstone 64, installation view, Jan 26 - Mar 3, 2018, photo courtesy Gladstone 64

作為一個整體,這些作品傳達了一個更大的主題——想像的荒野與文化的鋼鐵牢籠之間的共融。請原諒這個流行文化的參考,但你還記得在《發條橙》中,主角亞歷克斯和他的朋友們闖入一個高檔住宅,開始破壞現代主義的空間,隨意對待藝術的那一幕嗎?那一刻生動地表達了當代人類內心同時存在的惡魔與勢利小人的鴻溝。而這些Sillman的新作品同樣帶有一種朋克風格。展出這些作品的聯排別墅是由現代主義偶像——愛德華·杜雷爾·斯通設計的,他還設計了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無線電城音樂廳。這些作品就像是插入這個有文化的、陌生的世界中的新朋友。但它們並不是在摧毀這個地方,而是以某種方式與之共存。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當今現實比我們集體過去所預示的反烏托邦未來更奇怪的情況的圖像承認。但它們同時也是創造力戰勝秩序的賦權聲明——藝術家的意志戰勝世界的權威。

艾米·西爾曼 未命名作品 在博物館展出Amy Sillman - Mostly Drawing, solo show at Gladstone 64, installation view, Jan 26 - Mar 3, 2018, photo courtesy Gladstone 64

特色圖片:艾米·西爾曼 - 主要繪畫,個展於Gladstone 64,裝置視圖,2018年1月26日至3月3日,照片由Gladstone 64提供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Henri Matisse’s The Snail and the Key Qualities of Abstract Art
Category:Art History

亨利·馬蒂斯的《蝸牛》與抽象藝術的關鍵特質

“蝸牛” (1953) 是在馬蒂斯去世前一年完成的。它被認為是他最後一件重要的“剪貼作品”,同時也是一件傑作。然而對於馬蒂斯來說,他在創作上不知疲倦,這或許只是另一件藝術品,是他在完成後便忘記的東西,以便能夠繼續進行下一件作品。然而對於那些親眼見過“蝸牛”的人來說,這是一幅令人難忘的影像,體現了現代主義抽象藝術的巔峰。這件作品的面積約為三平方米,幾乎是大多數觀眾的兩倍高。它由粘貼在白色背景...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