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的事務 - 回顧具體藝術
與至上主義、建構主義、風格派、新具體藝術和極簡主義一起,具體藝術 是20世紀出現的六大幾何抽象藝術運動之一,大約在1913年至1970年之間。但它與這個列表中的其他運動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差異可能不容易察覺。在視覺上,這六個運動產生了相似的作品。這是因為它們都基於相同的語法——一種根植於非客觀、形式元素(如線條、形狀和顏色)的視覺語言。它們之間的根本差異幾乎完全是語義上的,這意味著每個運動的意圖和意義都是獨特的。至上主義使用幾何抽象來傳達「純粹感受或知覺的至高無上」。建構主義則用它來為現代世界構建新的有用符號。風格派利用幾何元素來探索宇宙的內在和諧。具體藝術則純粹是塑料的——它所使用的每一個視覺元素都是以機械方式創造的,並且沒有任何象徵性、情感性、精神性或自然主義的意義。新具體藝術使用與具體藝術相同的視覺語言,但拒絕其純粹的塑性,轉而專注於人們與藝術互動時所產生的現象學潛力。極簡主義同意塑性元素應該是自我指涉的,但將這一信念推向極端,賦予美學組件自主的力量,甚至到使藝術家升華的地步,去除所有可能干擾作品極權存在的作者身份、敘事、傳記或其他任何證據。在所有這些運動中,只有一個——具體藝術——可以聲稱是純粹的抽象。它獨自主動尋求消除任何外部意義,讓藝術家不必傳達超出作品中清晰可見的內容。
邁向具體化
純粹的塑料藝術的趨勢在19世紀中葉開始在歐洲扎根。那時,與印象派和分割派等運動相關的畫家開始將光和顏色等元素孤立出來,視為值得單獨考慮的事物。但在那個時候,主題和意義對人們來說仍然很重要,至少對他們的贊助人來說是如此,即使對藝術家自己來說則不然。像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這樣的運動開始改變這種觀點,為像瓦西里·康丁斯基和卡齊米爾·馬列維奇這樣的藝術家在1900年代初期創作完全抽象的作品鋪平了道路。
但即使是康定斯基和馬列維奇也創作了參考外部意義的作品,例如靈性和象徵主義。直到1930年,第一位歐洲藝術家成功地表達了擁抱一種真正無意義、純粹形式的抽象視覺藝術的願望。這位藝術家是荷蘭畫家和作家西奧·范·杜斯堡。范·杜斯堡在1917年左右首次成名,當時他與皮特·蒙德里安共同創立了De Stijl。但他和蒙德里安很快分道揚鑣,因為蒙德里安和許多其他抽象藝術家一樣,受到烏托邦靈性的強烈影響。范·杜斯堡想要擺脫所有這些影響,以及所有自然主義或具象的參考。因此,在1930年,他與瑞士藝術家奧托·古斯塔夫·卡爾松、法國畫家讓·海利翁、亞美尼亞畫家萊昂·亞瑟·圖敦吉安和法國排版師馬塞爾·萬茲共同撰寫了《具體藝術宣言》。
Leon Arthur Tutundjian - La Boule Noire, 1926, © Leon Arthur Tutundjian
《混凝土藝術宣言》
宣言列出了六個原則:“1) 藝術是普遍的。2)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在執行之前完全由思想構思和塑造。它不應該接受任何自然、感性或情感的形式數據。我們想排除抒情、戲劇、象徵等。3) 繪畫必須完全由純粹的塑料元素構成,即表面和顏色。圖像元素除了“它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因此,繪畫除了“它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意義。4) 繪畫的構造以及其元素的構造必須簡單且可視覺控制。5) 繪畫技術必須是機械的,即精確的,反印象派的。6) 努力追求絕對清晰是必須的。”
范·杜斯堡在《混凝土藝術宣言》發表一年後去世,因此他並未有足夠的時間來捍衛這一宣言,免受隨後幾十年中批評者的攻擊。這些批評者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他們所認為的混凝土藝術的冷漠無靈魂和不毛之地上。但當然,這正是運動的初衷。事實上,很難想像如果范·杜斯堡活得更久,他會去與批評者爭辯。他可能會將「無靈魂」這個詞解釋為讚美,而將「冷」和「不毛」視為高度的讚揚。
Art Concret Manifesto, May 1930, via wikiart.org
清晰度難以捉摸
要理解為什麼具體藝術最初對許多藝術家如此吸引人,必須明白范·杜斯堡(van Doesburg)是經歷了幾十年暴力後變得厭倦的一代人中的一員。伴隨著現代戰爭的群體死亡和破壞震驚了他們。許多知識分子得出結論,認為這種暴力並不是在真空中產生的。相反,他們將其視為政治、宗教和意識形態衝突的必然結果。具體藝術是對藝術家們的呼籲,要求他們與導致世界走向毀滅邊緣的現實脫離聯繫。
即使在今天,許多藝術家,如丹尼爾 Göttin 和 蒂爾曼,仍然擁抱具體藝術的原則,努力追求絕對的清晰。但這仍然是一個複雜的目標。當代觀眾無法不在具體藝術中找到意義。藝術家的意圖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大,因為我們在藝術史和我們的個人歷史的背景下看待作品。這就是巴西藝術家如莉基亞·帕佩、海利奧·奧伊提卡和莉基亞·克拉克,他們建立了新具體運動,也意識到的。他們知道,即使一種顏色、一個形狀或一條線僅僅參考自身,當我們親自體驗它時,它也會獲得新的意義。儘管具體藝術家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抽象藝術中的絕對清晰仍然難以捉摸,因為人類的心智總是快樂地在旁,隨時準備攪擾水面。
特色圖片:Tilman -無題 (257.11),2011年,25.6 x 19.7 英寸。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