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藝術物件的去物質化是什麼?

What Was 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Art Object?

藝術物件的去物質化是什麼?

露西·利帕德——美國藝術批評的巨擘,超過20本書的作者,以及Printed Matter的共同創辦人,這家典範的藝術家書籍販售商——今年滿80歲。儘管她有眾多其他成就,利帕德最為人知的作品是《藝術的去物質化》,這篇文章是她在1968年與約翰·錢德勒共同撰寫的(在線可查閱)。在這篇文章中,利帕德提出了證據,表明藝術可能正在進入一個純粹智識主義的階段,其結果可能是傳統藝術物件的完全消失。這篇文章源於並幫助了前十年左右的狂野創意概念藝術的背景,這些藝術作品往往只留下短暫的、非檔案的遺物,或者根本沒有遺物,除了或許是經驗的錄音。概念藝術家致力於將思想作為他們作品的核心焦點,許多人有說服力地辯稱,藝術家為表達他們的思想而創作的物件不過是廢物,而思想本身才是唯一值得考慮的事物。這篇文章在當時影響深遠:以至於利帕德隨後出版了一本名為《六年》的書,廣泛分析了這一趨勢的證據。但顯然,從長遠來看,她的預感並不準確,因為藝術物件仍然尚未去物質化。儘管如此,為了慶祝《藝術的去物質化》原始出版50周年的即將到來,我們認為應該花點時間深入探討這篇影響深遠的文章,並強調它在我們當今的相關性。

藝術科學

Lippard 將她在 藝術的非物質化 中討論的核心概念建立在一本名為 藝術的數學基礎 的書籍上,該書由美國畫家約瑟夫·希林格(Joseph Schillinger)撰寫。在那本書中,希林格將整個藝術史分為五個美學現象類別。他首先解釋道,來自於“前美學”階段的模仿。接下來是儀式性或宗教藝術。然後是情感藝術。接著是理性、基於經驗的藝術。最後,希林格所描述的第五個,且據稱是“最終”的美學階段是“科學的”,或他所稱的“後美學”。他預測這個最終階段將以“思想的解放”為高潮,並導致“藝術的解體”。

在思考1950年代和60年代藝術的演變時,利帕德相信她所見證的是藝術的第五個階段的出現。她對這一概念感到興奮。她認為去物質化是一種積極而重要的轉變。畢竟,如果美學對象可以不再是藝術的中心焦點,那麼藝術就可以擺脫商品化,這個常常可怕的系統對許多藝術家的生活和工作施加了如此大的破壞力。

《藝術的數學基礎》是約瑟夫·希林格的書籍和一系列畫作約瑟夫·希林格 - 綠色方塊,系列作品《藝術的數學基礎》,約1934年,蛋彩畫於紙板上,史密森學會,照片來源於rendaan.com

商品科學

作為去物質化已經開始的證據,利帕德引用了如光與空間等運動,這些運動在本質上是視覺的,但並非以物體為基礎,以及極簡主義,這種風格大幅削減了美學物體。她認為這些運動減少了藝術作品視覺方面的重要性,將視覺定義為一種無形的、智力體驗的起點。但對於藝術的去物質化的早期且明顯的批評之一是,儘管這些短暫的、概念性的概念較少以物體為基礎,但它們仍然會導致物理現象。即使是一位表演藝術家也創造了一個東西——一場表演——這可以作為一種體驗出售,或被錄製下來。

無論藝術家創造的遺物多麼微小,它都可能被物化並作為商品進行交易。完全避免商品化的可能性唯一的方法就是永遠不分享一個想法:那麼或許知識體驗的尊重和神聖性可以得到保留。但只有共享的想法才能真正被稱為藝術。一旦一個想法被分享,它就可以被擁有、操控,並以其他方式表達,換句話說,就是具體化。當某樣東西具體化時,它就可以作為商品被買賣。

約瑟夫·希林格的《未完成的節奏繪畫研究》約瑟夫·希林格 - 未完成的節奏研究,系列源自《藝術的數學基礎》,約1934年,蠟筆和鉛筆於插圖板上,紙張尺寸:14 7/8 x 19 7/8 英寸 (37.78 x 50.48 公分),阿爾布賴特-諾克斯藝術畫廊收藏,紐約布法羅

五個階段

今天重讀藝術的去物質化,唯一明顯的錯誤是它將施林格所解釋的藝術五個階段呈現為一種線性。每一代人都會誘惑地認為自己站在現代性的最前沿。施林格認為藝術歷史上是通過階段不斷進步的,而利帕德則認為她是推進藝術走向其進化巔峰的一代人。但時間並不向前推進;它只是流逝。文化不是線性的;它會重複自己。人類的退化與進化同樣迅速。而在1960年代和70年代的真相,至今仍然如此,就是藝術家們正在以與其他人重新發現如何物質化的速度一樣迅速地尋找去物質化的方法。

最終,利帕德在寫作有關去物質化的主題時,必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為她的文章以一個問題作結:所謂的藝術零點是否可能很快就會到來。她的回答是:“這似乎不太可能。”即使在今天,當藝術家們出售僅存在於數位空間的虛擬創作時,我們仍然可以爭辯說去物質化是一種幻想。任何可以被看見的東西,根據定義都是物質的,即使它只能通過虛擬現實眼鏡來看見。但在我們看來,這只證明了或許實現去物質化從來就不是重點。利帕德真正想表達的重點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懈地尋求如何用更少的東西表達更多。任何朝著去物質化努力的藝術家,也是在朝著簡約努力。而簡約則導向於發現真正不可或缺的東西,因此也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這絕對不是藝術的最終階段。但它卻能提醒我們藝術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特色圖片:約瑟夫·希林格 - 紅色節奏(細節),系列作品源自《藝術的數學基礎》,約1934年,水粉畫於紙上,圖像區域:8 x 11 15/16英寸(20.32 x 30.32厘米);紙張:10 1/2 x 13 7/8英寸(26.67 x 35.24厘米),收藏於阿爾布賴特-諾克斯藝術畫廊,紐約布法羅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Category:Art History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Damien Hirst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t, whose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ortality, science, and commerce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

閱讀更多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