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拉斯納及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一些藝術家專注於某一特定風格,以至於幾乎任何藝術愛好者都能輕易描述出他們作品的典型例子。然而,另一些藝術家則故意並不斷地演變他們的風格,拒絕被一種美學方法所限制。李 克拉斯納 正是後者的典範。要描述典型的李·克拉斯納畫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她的作品從來不典型。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克拉斯納多次徹底改變她的繪畫方法。雖然她通常與抽象表現主義者聯繫在一起,但她的職業生涯始於古典寫實主義畫家。她還曾擔任公共工程管理局的壁畫畫家,並花了多年時間在拼貼、生物形態抽象、硬邊抽象、受猶太遺產啟發的小型作品以及受個人生活啟發的大型作品上進行各種實驗。即使在遭受腦動脈瘤後,她仍然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裡不斷重新創造她的作品。她的作品如此多樣且富有創意,以至於今天的李·克拉斯納被視為20世紀美國前衛藝術精神的化身。
布魯克林出生
李·克拉斯納於1908年在布魯克林出生,是她家族中第一位在美國土地上出生的成員。她在年輕時就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名畫家。但在1900年代的早期,對於渴望成為專業藝術家的年輕女性來說,機會並不多。那些想學習藝術的女性被鼓勵去從事教學工作。紐約只有一所高中,即華盛頓·歐文女子高中,甚至允許女性主修藝術課程。李·克拉斯納申請並被該校錄取。
高中畢業後,克拉斯納確實獲得了她的教師證書。但之後,她並沒有進入教學,而是找到了一份女服務生的工作,並繼續上畫畫課。她在國立設計學院掌握了古典技術,並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學習如何畫人體。她的才華如此出眾,以至於在1935年,她獲得了美國公共工程署的壁畫畫家這一珍貴職位,這對任何藝術家來說都是罕見的,更不用說女性藝術家了。這份工作是複製其他藝術家創作的具象壁畫設計。克拉斯納並不認為這是理想的工作,因為她更希望能畫自己的設計,但這在大蕭條期間為她提供了生計,並擴展了她的教育。
Lee Krasner - Gaea, 1966. Oil on canvas. 175.3 x 318.8 cm. Museum of Modern Art Collection. © 2018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全身繪畫
在1937年,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在WPA工作兩年後,開始了她作品的第一次重大演變。她報名參加了著名德國畫家和教育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的課程,他以提倡現代主義和抽象藝術而聞名。在霍夫曼的指導下,克拉斯納學習了立體主義、新立體主義、野獸派、拼貼以及許多其他早期現代主義的傾向。她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發展出被稱為她的全覆蓋風格(All Over style),這是一種將抽象的自然意象覆蓋在作品整個表面的繪畫方法。
克拉斯納於1940年結束了與漢斯·霍夫曼的課程。然後在1941年,她開始與畫家傑克遜·波洛克展開浪漫關係。當她第一次接觸到波洛克當時的作品時,那些作品是由本能驅動的,她立即重新評估了自己的創作過程。儘管她的作品已經變得抽象,但她仍然是從現實生活中創作。受到波洛克的啟發,她熱情地追求與自己真實的無意識自我連結的探索,並在畫布上表達她的情感。
Lee Krasner - Mosaic Collage, 1939. © 2018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小圖系列
在尋找潛意識自我的過程中,克拉斯納回到了她的根源。她的家族從現在的烏克蘭移民而來。他們的俄羅斯猶太遺產受到卡巴拉的影響,這是一種古老的、象徵性的解釋聖經的方法。克拉斯納借鑒卡巴拉的象徵概念,發展出自己直觀的象徵視覺語言,並將其融入她稱之為《小圖像系列》的畫作中。
這個作品集的名稱可能源於這樣的想法:每幅畫似乎都是由無數小圖像組成,代表著一種沒有明確意義的抽象詞彙。或者這個名稱也可能源於她在這個系列開始時所經歷的環境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克拉斯納和波洛克搬出城市,來到長島的一處房產時。波洛克接管了穀倉,進行大型作品創作。克拉斯納則在房子的二樓工作室工作,這裡的規模更為親密,並根據這個空間調整了她的作品。
Lee Krasner - Noon, 1947, from the Little Imageseries. © 2018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剪貼畫
李·克拉斯納的下一個重大美學轉變發生在1950年代初期,據說她對幾幅作品的質量感到沮喪,開始撕毀畫布。在她早期跟隨漢斯·霍夫曼學習的日子裡,克拉斯納成為馬蒂斯的狂熱粉絲,並嘗試過拼貼藝術。受到馬蒂斯及其剪紙作品的啟發,她開始將撕毀的畫作作為強烈而富有情感的拼貼作品的原材料,將她失敗的碎片轉化為她創作生涯中的一個激進新方向。
在她生命中的這段時間,克拉斯納面臨著許多其他的挫折,除了與她的工作有關的挫折。她的丈夫,傑克遜·波洛克,是一名酗酒者和花花公子,因其獨特的行動繪畫風格而迅速成名。1956年,當克拉斯納在歐洲度過夏天時,波洛克在一次酒後駕車的車禍中喪生,當時他正與情婦和一位朋友一起飲酒駕駛。
Lee Krasner - City Verticals, 1953 (Left) / Lee Krasner - Burning Candles, 1955 (Right), two canvas collages. © 2018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生命週期
在波洛克去世之前,克拉斯納已經開始再次改變她的創作方向。她開始繪製豐富的生物形態抽象自然形態的作品。她從歐洲回來後進一步探索這一主題,讓她的作品也隨之增大,這或許是因為有了更多的工作空間。她的作品中出現了宏偉、揮灑自如的筆觸和簡化的色彩調色板,而她之前作品中的混亂和挫折感則讓位於對自然世界過程的更廣泛視野。
在丈夫去世後的六年裡,克拉斯納追求這種情感強烈的新風格。她給這些系列作品的名稱似乎與生命的循環有關,或許是她的悲傷和康復的象徵或指引。這些系列中的第一個,地球綠,採用了自然的綠色、紅色、白色和棕色調。下一個系列,夜間旅程,則包含了更黑暗、更陰鬱的意象。她職業生涯中的這一階段在1962年戛然而止,因為克拉斯納遭受了腦動脈瘤,這使她的工作中斷了幾年。
Lee Krasner - The Sun Woman II, 1958, part of the Earth Green Series. © 2018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強硬路線
在從動脈瘤康復後,克拉斯納繼續她未完成的探索,研究有機形狀和構圖。然後在1970年代初,她突然將她的作品帶入另一個新方向。她開始畫出扁平的、硬邊的抽象畫,這些畫在視覺語言上幾乎顯得幾何化。她的色彩調色板也變得更加純粹,創造出明亮、直接和樂觀的畫作。
其他當時她的同儕所追求的美學趨勢可能啟發了克拉斯納這一新的方向。色域繪畫在許多抽象表現主義者中獲得了支持,而極簡主義則作為對前一代情感和戲劇的反應,積極主導著藝術界。儘管克拉斯納在1970年代所繪製的硬邊作品中包含了這兩種風格的元素,但她對這些情感的表達卻是完全獨特的。
Lee Krasner - Sundial, 1972. Oil on linen. © 2018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李·克拉斯納的遺產
在1983年,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獲得了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回顧展的榮譽。展覽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美術館開幕。克拉斯納因病無法參加展覽,但作為布魯克林的本地人,她期待著展覽能夠巡迴到她的家鄉。然而,她於1984年6月去世,距離她的回顧展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開幕僅有六個月。MoMA展覽的新聞稿中寫道:“克拉斯納在去年6月去世前不久仍在繼續創作,她的作品直到最後都顯示出不斷的探索。
她職業生涯的實驗性質中真正非凡之處在於,儘管經歷了多次變化,李·克拉斯納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個人美學聲音。她在最早作品中使用的視覺語言的元素在她的整個創作中迴響,儘管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演變。她的最後作品與她最早的努力之間進行著流暢的對話。這是克拉斯納在美國現代主義傳統中所佔據地位的有力證明。她的作品顯示出一個徹底創造性的心靈,並表現出她內心前衛的具現化。
特色圖片:李·克拉斯納 - 自畫像,1930年。油畫於亞麻布上。76.5 × 63.8 公分。© 2018 波洛克-克拉斯納基金會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