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文章: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的抒情遺產

The Lyrical Legacy of Magdalena Abakanowicz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的抒情遺產

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心臟地帶,106個巨大的無頭鐵製雕像佔據了格蘭特公園南端的一片草地,距離湖岸僅兩個街區。這些雕像似乎朝各個方向行走,但卻停在了半步之中。由波蘭雕塑家瑪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創作,這些令人難忘的形狀奇妙地包裹著周圍環境:一個高聳的鋼結構和匿名人群的地方,持續的運動,卻又是持續的交通;一個在有機與無機世界之間進行無休止談判的地方。阿巴卡諾維茨於2017年4月21日去世。這件名為阿戈拉的永久公共裝置是她職業生涯中完成的數十件紀念性戶外作品之一。總的來說,阿巴卡諾維茨創造了近1000個這樣的存在。她有時稱它們為皮膚,暗示它們代表了她自己的人體外殼:從她身上剝離出來的東西,包含著她的生命力、個性和神聖的靈魂。雖然她從未完全解釋它們的意義,但她曾說過它們表達了「人類在生物結構面前的可怕無力感。」它們顯然不是活的,但也似乎並不完全死去。它們屬於阿巴卡諾維茨在漫長而多產的職業生涯中創造的龐大作品,這些作品以獨特的個人方式,常常令人不安,但又奇異地令人感到安慰,面對當代世界的人類狀況。

特權的危險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於1930年出生在波蘭華沙的一個富裕家庭。她的父母聲稱擁有可以追溯到蒙古皇帝成吉思汗的貴族血統。他們的血統是韃靼人,曾經控制過北中亞大部分地區的五個薩滿教游牧部落之一。像許多韃靼人一樣,阿巴卡諾維茨家族定居在最終成為俄羅斯的地方。但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被迫逃離那個國家。他們搬到了波蘭,但三年後,當蘇聯人入侵時,他們再次陷入危險。因此,他們再次逃亡,這次來到波蘭城市格但斯克,在那裡建立了一個莊園並生下了一個孩子,馬格達萊娜。

但在僅僅九年後,世界事件再次介入,1939年納粹入侵波蘭使阿巴卡諾維奇家族再次逃離他們的家。在社會動盪的過程中,瑪格達萊娜與父母分離了許多個月。即使在他們重聚後,戰爭帶來的痛苦不確定性和焦慮仍然持續了很多年。當波蘭從納粹手中解放出來時,情況幾乎沒有改善,因為蘇聯佔領對民眾造成了廣泛的貧困和針對完全社會同質化的文化壓迫。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 藝術Magdalena Abakanowicz - 80 Backs, 1976-80, burlap and resin, image courtesy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usan, South Korea

新的開始

儘管面臨困難的環境,瑪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早期對藝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戰後蘇聯統治下,唯一被允許的藝術教學類型是蘇維埃現實主義,這種風格要求完全遵循現實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主題。面對令人惱怒的限制,阿巴卡諾維茨致力於學習技術,最終掌握了包括繪畫、素描、印刷、雕塑和編織在內的多種學科。她的努力在1953年得到了回報,這一年她即將從大學畢業,約瑟夫·斯大林去世。隨著他的去世,波蘭迅速進入了自由化的過程。文化限制被解除,波蘭藝術家再次可以自由地與他們的現代主義同行一起參加全球前衛運動。

阿巴卡諾維茨投身於對自己心靈的視覺探索。她對自然的形象和形式著迷,並對能喚起原始自然世界的材料產生了興趣。她從碼頭收集繩索,並解開纖維以創造新的形式,這些形式讓她感受到某種古老而有機的東西。不久之後,她開始將對自然的著迷與家族歷史中的薩滿主義傳統相結合,創造出一種表達對過去的同時連結和對現代世界的懷疑的視覺語言。到1960年代中期,經過十多年的實驗,她達到了一種美學立場,通過生物形態的抽象形式傳達出一種新的神秘主義和神話。這種風格驚人地獨特,既現代又原始,既個人又普遍。

馬格達萊納·阿巴卡諾維茨的繩索裝置於波羅的海沙丘上Magdalena Abakanowicz - Rope Installation on a Baltic Dune, 1968, © Magdalena Abakanowicz

阿巴坎人

阿巴卡諾維茨於1967年的展覽中首次向世界揭示了她的新美學視野,展覽中包括了名為阿巴坎的物件:她以自己命名的薩滿教、抽象實體。這些阿巴坎由手染的西薩爾製成,這是一種用於製造繩索的天然纖維,體積龐大且令人印象深刻。這些手工編織的物件懸掛在金屬框架上,從天花板垂下,類似原始的神聖物品。它們讓人聯想到遙遠過去的動物皮毛,以及現代戰爭難民的破舊衣物和貧民窟。

阿巴坎的規模令人驚嘆。它們從天花板延伸到地板,有時甚至形成完全被這些形狀包圍的環境。許多人認為阿巴坎是冷峻而可怕的。它們與當時大多數波蘭當代藝術家所創作的幾何構成主義作品形成了戲劇性的對比。儘管如此,它們為阿巴坎諾維奇帶來了即時的認可,並確立了她作為新波蘭前衛藝術的領軍人物。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的作品與展覽Magdalena Abakanowicz - Abakan Red, 1969, sisal weaving on metal support (left) and installation of Abakans in Sodertalie, Sweden, 1970 (right), © Magdalena Abakanowicz

有機形式

當公眾專注於阿巴坎的可怕特質時,阿巴卡諾維茨卻專注於它們的另一個基本特質:柔軟性。1970年,她放棄了這些龐大的形狀,而是使用相同的材料和技術,以及柔軟性的指導原則,開始塑造生物形態的抽象卵形物體和準人形的形式。她給她的新形狀取名為頭部背部,參考它們與人類具象元素的相似性。它們由天然纖維製成,似乎擁有與老化人類皮膚相同的視覺特質。但這些形狀也包含了一些抽象特質,邀請人們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形式的匿名性。如果它們是頭部和背部,我們應該與它們有某種個人聯繫:或許有些同情。但它們是肢解的;與人性脫離了關聯。它們只是物體。我們只能因其物質性和形式而欣賞它們。我們可以欣賞它們的顏色和質地,以及它們的形狀。我們可以欣賞每個物體都是由阿巴卡諾維奇手工編織的,這些物體是創作者以自己的形象製作的。它們有些可怕,但又有些像伊甸園。它們訴說著我們物種的起源,也暗示著其不可避免的結局。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的作品Magdalena Abakanowicz - Heads, 1972, Burlap and hemp on metal support, © Magdalena Abakanowicz and one of 40 Warsaw Backs, 1976/80, burlap, resin, each different, image courtesy of the Sez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人性

逐漸地,阿巴卡諾維茨為她的雕像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同時,她也增加了更多對自然的參考。她在1970年代中期創作的一系列名為坐姿人物的作品,捕捉了她美學發展中的一個時刻,當時她無縫地將人性和自然結合在一起。這些坐著的人形沒有頭部且匿名,但它們展現出更高程度的解剖細節,例如肋骨、胸肌和腳趾。形體中流淌著的曲線起初似乎喚起靜脈或許是肌腱。但不久後,這些線條顯示出來的更像是藤蔓而非靜脈。這些形體隨之呈現出類人樹的存在感。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 坐姿人物Magdalena Abakanowicz - Seated Figures, 1974-79, burlap and resin, steel pedestal, eighteen pieces, image courtesy of Muzeum Narodowe, Wroclaw

接下來,阿巴卡諾維奇擴展了將生物形態元素與人形形式結合的概念,創作了一個名為胚胎學的裝置,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這個裝置由大約800個手工編織的卵形形狀組成。這些物體乍看之下可能像石頭,或者是設計用來攜帶某物的簡單麻布袋。但考慮到名稱胚胎學,它們不禁呈現出蛋的特徵。它們是柔軟、精緻的形狀,內部隱藏著某種神秘。它們保護著裡面的東西,但正如我們從許多破裂的形狀中看到的,它們也是脆弱的。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展覽Magdalena Abakanowicz - Embryology, installation at the 1980 Venice Biennale, Burlap, cotton gauze, hemp rope, nylon and sisal, © Magdalena Abakanowicz

樹是兄弟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巴卡諾維奇在她的作品中對自然的引用變得更加明顯,有時甚至包括實際的自然元素。在1980年代末,阿巴卡諾維奇創作了一系列雕塑,其中將真實樹木的部分與金屬元素和麻布條結合在一起。她將這系列作品稱為戰爭遊戲。由於這個標題,這些作品喚起了對自然的不潔截肢,這在因戰爭而破碎的風景中常常可以找到。麻布看起來像是包裹在斷肢上的繃帶,而將金屬延伸物添加到這些自然物體上,使得這些物品似乎被修改以通過現代技術以某種新的、荒謬的方式運作。

馬格達萊納·阿巴卡諾維茨藝術家傳記Magdalena Abakanowicz - Zadra, from the War Games series, 1987-89, 91-93, wood, iron, burlap, image courtesy of the Hess Collection, California, USA

在1991年,阿巴卡諾維茨實現了她對自然與人類文化結合的終極表達,這是她向巴黎政府贊助的設計競賽提出的提案。該競賽尋求在拉德芳斯建造的新結構設計,這是一個擴展的發展區,允許古老的城市也包括現代建築成就。阿巴卡諾維茨提交了她所稱的樹木建築的設計。這些結構類似於巨大的樹幹,內部將是有用的結構,外部則覆蓋著植被。

藝術家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奇的作品Magdalena Abakanowicz - Proposal for Arboreal Architecture for La Défense, Project for enlargement of the Grande Axe of Paris, 1991, organic-shaped buildings with vertical gardens, © Magdalena Abakanowicz

人類存在

儘管她許多最著名的作品在規模上壯觀,且有時在外觀上令人震驚,但阿巴卡諾維茨創作的一些最深刻的作品卻以柔和的方式表達。一件這樣的作品是在立陶宛的一個戶外裝置,由22個類似蛋形的混凝土卵形物體組成。這些形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自然形成的巨石。它們在承諾中靜靜地充滿希望。另一件影響深遠的柔和作品是她在廣島的40個部分人形裝置,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市核攻擊50周年的前夕。這個名為平靜存在的空間的裝置,同時表達了死者的平靜,以及一個專門為希望在內心找到平靜的活人所設的空間,通過對人性、自然和藝術的沉思。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的雕塑藝術Magdalena Abakanowicz - Space of Unknown Growth, 1998, 22 concrete forms, image courtesy Europos Parkas Collection, Lithuania

在2005年,瑪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獲得了來自紐約國際雕塑中心的終身成就獎。在她接受獎項的演講中,她定義了雕塑是什麼。她說:“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連續性 [sculpture] 證明了人類不斷演變的現實感,並滿足了表達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必要性。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不可思議的世界。它的現實在藝術中得以反映。”在這段話中,她的藝術作品的目的和意義至少部分地顯露出來。她努力傳達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東西:人類情感的真實、古老的集體潛意識,以及人類與自然法則之間不滅的聯繫。

平靜存在的空間Magdalena Abakanowicz - Space of Becalmed Beings, 1992/93, 40 bronze figures from the Backs series, image courtesy Hiroshima Cit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Hiroshima, Japan

特色圖片: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 - 阿戈拉,2005-2006年,106個鐵製雕像位於芝加哥的格蘭特公園,© 馬格達萊娜·阿巴卡諾維茨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

您可能喜歡的文章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Category:Art History

Damien Hirst: The Ultimate Guide to Britain's Most Provocative Contemporary Artist

Damien Hirst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t, whose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ortality, science, and commerce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

閱讀更多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Category:Art Market

10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to Watch in 2025

South American abstract ar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naissance, propelled by unprecedented market validatio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This resurgence is not merely curatorial tre...

閱讀更多
The Neuroscience of Beauty: How Artists Create Happiness

藝術與美:神經美學的視角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定義「美」的本質。像柏拉圖和康德這樣的思想家將美概念化為一種超越的理念或與個人欲望脫離的美學體驗。然而,今天,通過神經美學的視角,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解:美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件藝術作品被認為是美的時候,它會觸發特定的神經機制,產生積極的情感,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釋放。如果藝術能夠創造「美」,那麼它也可能產生幸福,這一概念深深根植於人...

閱讀更多
close
close
close
I have a question
sparkles
close
product
Hell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roduct.
gift
Special Deal!
spar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