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的语言:描绘纯粹情感的艺术家们
如果一幅画能直接与你的灵魂对话,而不展示任何可识别的事物,会怎样?如果仅凭色彩和形式就能让你感受到喜悦、忧郁或超越感,其力量能与任何故事媲美,会怎样?
这是推动历史上一些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家,并持续激励当代画家的深刻问题。这些有远见的人发现,情感本身可以成为艺术的主题,而不仅仅是灵感来源。
超越个人表达:当情感成为主题
艺术界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常被忽视。许多艺术家是从情感出发作画,将个人的挣扎、喜悦或焦虑倾注于画布。但有一小部分艺术家将情感作为他们的主题,故意创作视觉体验,旨在唤起观众特定的感受。
想想Edvard Munch的《The Scream》:一件通过可识别的意象描绘焦虑和痛苦的强有力作品。这代表了一种情感艺术的方式。但有些艺术家走了一条更复杂的道路,同时汲取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并有意识地创作旨在唤起他人普遍情感的作品。
先驱者:Kandinsky的情感构架
Wassily Kandinsky在其革命性的1912年著作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中奠定了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这位俄罗斯艺术家认为艺术应像音乐一样运作,直接与人类灵魂交流,而无需具象形式。
Kandinsky发展了一种系统的色彩与情感方法,可能受其联觉影响,这是一种感官重叠的神经状况。对他来说,明亮的蓝色唤起长笛的声音和平静的感觉,而黄色则暗示小号和兴奋。他那充满活力的抽象作品如Composition VII被设计成视觉交响乐,精心编排以激发观众内心的情感。
这是一场革命:特定的色彩和形式排列能够可靠地引发相应的情感反应,创造出一种普遍的情感语言。
Spring Light (Green) (2023) - Emma Godebska
色彩与情感的科学
抽象表现主义:复杂的情感竞技场
二战后时代为情感绘画带来了新的紧迫感。抽象表现主义者在应对存在焦虑并受心理学影响时,将画布视为情感表达的“竞技场”。许多艺术家经历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周期,包括双相情感障碍,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作品。然而,他们超越了单纯的个人表达,创造出诉诸普遍人类情感的艺术。
在这一运动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行动画派如杰克逊·波洛克将绘画的身体行为本身作为情感表达:滴落、飞溅并在画布周围舞动。波洛克一生经历强烈的情绪周期,将个人情感动荡转化为一种革命性的绘画方法,既表达了他的内心状态,也为观众创造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色域画派如马克·罗斯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创造精心构建的环境,通过广阔的发光色域唤起特定的情感状态。然而,这种有条不紊的方法与罗斯科自身的抑郁和情感强度挣扎并存,形成了一个由生活情感体验孕育出的刻意技法的迷人悖论。
罗斯科:情感崇高的大师
马克·罗斯科体现了个人情感体验与有意情感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他一生中经历抑郁和情感强度的循环时,罗斯科同时完善了为他人绘制纯粹情感的艺术。他明确的目标是仅通过颜色关系表达“基本人类情感:悲剧、狂喜和厄运”。
罗斯科的个人情感挣扎塑造了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但他的方法是有条不紊且有意图的。他明白规模和颜色对心理有深远影响。他的画作故意做得很大,以包围观众,创造出绕过理性分析的亲密体验。通过细致地叠加薄薄的颜料层,他创造出似乎会呼吸和变化的颜色,或许反映了他自身情感波动的体验,同时服务于他创造普遍情感体验的更大目标。
他愿景的终极实现是休斯顿的 Rothko Chapel,这是一处精神空间,访客们静坐沉思,周围环绕着他近乎单色的画作,体验艺术作为纯粹情感交流的境界。这代表了一位艺术家将个人情感认知转化为超越自我的艺术的巅峰之作。
The Silence Under The Water (2025) - Nikolaos Schizas
当代情感画家:活着的传统
这种强大的情感绘画传统通过当代艺术家得以延续,他们将情感作为主要主题。与一些经历强烈个人情感周期的前辈不同,许多当代情感画家通过有意识的探索而非个人必需来处理他们的主题。在 IdeelArt,我们自豪地代表几位继承这一深远遗产的艺术家:
Kyong Lee,一位常驻首尔的韩国艺术家,创造了当代艺术中最系统且全面的通过色彩探索情感的作品。继2011年经历了一次深刻的个人失落,导致她暂时无法感知色彩或找到言语后,Lee 开始了一段非凡的创伤后成长艺术之旅,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她那庞大的持续系列 "Colors as Adjectives"(始于2012年)迄今包含446种独特组合,每一种都代表通过极其个人化过程创造的形容词与颜色的独特配对。Lee 做出了关键区分:“我所知道的情感和我所感受到的情感是不同的。虽然有许多美丽而优雅的形容词和颜色,但我只融合我亲身经历和感受过的情感。”每幅画作都以与单色相同的颜色微妙地压印形容词,创造出她所描述的“低语”文字,“取代了图像被移除的地方。”这一基础性作品构成了她整个艺术实践的框架,Lee 每年都会添加新的组合。
凭借卓越的多才多艺和严谨的才华,她以这一情感色彩调色板作为恒定的基础,构建了她的整个作品体系,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样风格创作:"Emotional Color Chart" 的几何精确性,"Chapter" 系列的抒情诗意,"Lines" 的极简优雅,以及她最新的 "Sinneswelt"("Sensory World")系列,该系列以水作为流动媒介,扩展了色彩的本质,超越了她自我设定的色彩调色板的限制。
这种一致的词汇确保了尽管风格频繁变化,她的整个作品库存仍保持了显著的连贯性。正如Lee所解释的,“只要我保持感官的活力,这一基础工作就会继续”,使她的创作成为通过色彩记录人类情感体验的活生生的文献;有时诗意,有时极简,有时几何,但始终系统地美丽且极具个人色彩。
Flag nb 2 (2024) - Paul Richard Landauer
Paul Landauer,一位在贝尔格莱德工作的奥地利艺术家,创作出极具力量的表现主义抒情抽象画。1974年出生于维也纳,Landauer在2018年经历了一次深刻觉醒,正如他所说,“我花了44年才醒来。”这一关键时刻改变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将艺术作为人生项目不仅仅是一个想法或情绪,而纯粹是生存的问题。”在商业品牌行业担任创意总监多年后,他做出了一个激进的飞跃,进入了他所称的“探索、学习和揭示的无限冒险。”
Landauer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幅博物馆级画布上创作,他将自己的创作描述为“挖掘一生积累的情感层层堆积”。通过各种探索性技术进行深刻的内省,他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着异常清晰的理解,创作出具有非凡深度和真实性的画作。全身心投入艺术,他的目标是“将主观体验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给予观众空间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和经历的映照。”
Nikolaos Schizas,一位常驻巴塞罗那的希腊画家,已成为他这一代最多产且最受追捧的抽象画家之一。尽管他直到2020年才开始职业生涯,这位完全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已创作了超过550件作品,其中令人惊叹的450件已被收藏。对Schizas来说,艺术既是激情也是必需;这是一种冥想式的实践,为患有ADHD的他提供了平衡和专注。
他对情感探索的方法极具动态性,通过多个并行系列不断演变,这些系列可被形容为“一棵不断成长的灵感之树”。他不放弃过去的技法,每个新系列有机地从前作中生长出来,将既有元素与新颖创新交织在一起,形成持续的创意演进。从他使用30厘米宽刷子在湿画布上进行的基础泼溅画,到扫掠的多彩笔触、精致的单色沉浸以及空灵的金属极简主义,每种技法都为他提供了不同的情感领域去探索。
Schizas在情感画家中独特之处在于他从不放弃任何系列;相反,他同时继续使用所有技法进行创作,根据他当前的情绪状态和每个系列带给他的感受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有些作品充满趣味和活力(如他的流行且触感丰富的“Sweeties”系列),有些则深沉冥想(他用蓝色、绿色和紫色绘制的全覆盖单色作品),还有些则展现出动态表达(他的大笔触作品)。这种多重方法的并行发展使他能够精准匹配任何时刻的情感需求,通过多样的美学语言表达他所称的“无意识的感受和被压抑的情绪”,这些语言保持着“新鲜、生动和梦幻”的特质。
Solstice 2 (2019) - Brooke Noel Morgan
Brooke Noel Morgan,一位驻扎在纳什维尔的多媒体艺术家,为情感绘画带来了深刻的精神维度。对Morgan来说,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从我的灵魂中生活”,她的创作旅程涵盖教学、摄影、室内策展、诗歌、绘画和雕塑,反映出对“生活,活着,是我所做的最具创造性的事情”的深刻理解。Morgan在她极简、宁静的纳什维尔圣地工作,培养了她所描述的与大地母亲的交流,将这种深厚的联系转化为似乎带有自然智慧呼吸的抽象有机形态。她对情感表达的方法超越了个人体验,根植于“我的真理以某种方式与你的真理相连……集体人类拥有这段生命/地球经历的真理”的信念。
Morgan的画作被她称为“美的慰藉”,旨在疗愈,“我的疗愈,你的疗愈,我们的疗愈”。她的作品探索了人类情感的全光谱:“喜悦、痛苦、失落、爱、恐惧、悲伤、愤怒、忧郁、诱惑以及介于其间的一切”,这些不是独立的体验,而是她所描述的“一个广阔、宽敞的爱之子宫”的不同面向,这个子宫正如实地包容着我们。受侘寂原则启发,她的抽象形态似乎从深沉的静谧和普遍的连接中浮现,邀请观众进入沉思空间,在那里自我与宇宙的界限消融。在Morgan手中,情感绘画成为一种精神修行,每件作品都是个体灵魂与存在无限奥秘之间的桥梁。
Emma Godebska,一位在尼姆工作的法国艺术家,继承了艺术史上最杰出的血脉之一,同时在情感表达上开辟了自己沉思的道路。作为传奇Godebska艺术王朝的后裔,包括神话般的Misia Godebska——“巴黎女王”,以及Vuillard、Bonnard和Ravel的缪斯,Godebska代表了这个培育创造力超过一个世纪的家族树的当代绽放。最近在尼姆举办的重大回顾展“La Saga Godebski”中备受赞誉,这一艺术遗产在Godebska的作品中流淌,不是负担,而是对艺术精神维度的深刻理解。
她的创作实践体现了评论家Martine Guillerm所描述的旅程——“从积累到简约”,在这一过程中,对绘画本质的追求通过纯净的笔触和极简的图像语言得以实现。Godebska在白色画布上几乎痴迷地关注痕迹——不同颜色的痕迹、情感的痕迹、存在的痕迹——她创造出看似漂浮在沉思空间中的书法符号。她的技法涉及颜料稀释与色素积累之间的微妙舞蹈,利用透明效果,同时寻求张力与释放、专注与自发之间的平衡。最终效果类似于悬浮于时空中的雕塑体积,叠加的元素创造出既诉说时间体验又体现空间存在的深度。
Godebska的作品以形式上的简洁呼应新抽象表现主义传统,直面观众自身的情感表达,邀请他们进入Guillerm所称的“精神之旅”。每幅画都成为对此时此地的冥想,通过极简的词汇捕捉光、感觉和转瞬即逝的瞬间,将情感体验转化为纯粹的视觉诗歌。具体情感可能并非Godebska的严格主题,但她的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画布,供观众表达个人感受。
Emotional Color Change 53(2025)- Kyong Lee
情感的普遍语言
使这些历史与当代艺术家如此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普遍交流的能力。无论是像罗斯科和波洛克那样汲取个人情感强度,还是像我们的当代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探索情感领域,他们都致力于使情感本身成为作品的主题。
最强大的情感画家往往体现了这种二元性:他们通过个人经历或有意识的探索,深入理解情感,但又超越纯粹的个人层面,创作出能诉说普遍人类情感的作品。他们为情感之旅提供框架,但最终的体验成为艺术家与观众的合作。
这就是为什么抽象情感绘画依然如此强大且相关。在我们日益复杂的世界中,语言常常无法捕捉人类情感的全部光谱,这些艺术家提供了珍贵的东西:一种直接的、非语言的连接,通向我们最深的情感。
无论是源自个人情感认知的罗斯科超越色域,还是Kyong Lee通过有意识探索发展出的系统情感图表,这些作品提醒我们,艺术最大的力量不在于它展示了什么,而在于它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它们证明了最深刻的人类体验——爱、失落、惊奇、超越——可以不通过图像,而通过纯粹的色彩、形式和感觉语言来描绘。
最终,这些情感画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让无形变得可见,让难以言喻变得具体。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情感不仅仅是我们赋予艺术的东西,它可以成为艺术的主题、最深的目的,以及留给人类最持久的礼物。
作者:Francis Berthomier
特色图片:“Sinneswelt - ELT57”(2025),Kyong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