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是趙無極,中國拍賣紀錄的打破者?
在10月5日於倫敦蘇富比舉行的當代藝術拍賣會上,班克斯(Banksy)以其自我撕毀的《紅氣球女孩》(Girl with Red Balloon)畫作所做的特技,確實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但這也使得本月本來會成為最大拍賣新聞的事件被忽略了:一幅由趙無極創作的三聯畫《六月—十月1985》(1985)在蘇富比香港的現代及當代拍賣會上以6500萬美元售出。這個售價遠遠低於2017年由齊白石創作的12幅畫作所創下的中國藝術家拍賣紀錄1.37億美元。但這個價格大大超過了該畫作預售的4500萬美元高估價,並且為中法藝術家創下了新的紀錄。(台灣商人張其頓在2005年以230萬美元購得該作品,獲得了近3000%的投資回報!)《六月—十月1985》的吸引力可能與其是趙無極創作的最大作品有關,但也可能與其來源有關。這幅作品是由另一位流亡的中法社區成員,建築師貝聿銘(I.M. Pei)所委託的。趙無極和貝聿銘於1952年在皮埃爾畫廊(Galerie Pierre)相遇後成為朋友,該畫廊是第一家代表趙無極的法國畫廊。他們的相遇正值趙無極的關鍵時期,當時他剛開始發現自己的抽象聲音。兩人保持了幾十年的密切關係,趙無極努力發展他所稱的“虛構和難以辨認的書寫”風格。對許多人來說,《六月—十月1985》被認為是傑作,正因為它如此美妙地體現了那個詩意和抽象的目標,而這正是趙無極一生所追求的。
全球抽象影響
當趙無極於2013年去世時,他的天才受到他本土的中國崇拜者和法國人的讚譽,後者同樣宣稱擁有他的才華。事實上,當無極離開中國搬到巴黎時,他評論說,作為畫家的真正教育才剛剛開始,儘管在那時他已經是一位出色的教師。無極於1920年出生於北京(現今的北京),他的出生背景相當幸運,因為他來自與著名的宋朝有關的家庭,因此他在一個經濟富裕且自由鼓勵智力追求的環境中成長。他在10歲時開始畫畫,並且也學會了欣賞古老的書法藝術。因此,他的藝術訓練有兩個明顯的方面。一個專注於具體的事物,如工藝和技術,另一個則專注於事物的詩意和抽象特質,如手勢和線條。
趙無極- 風推海洋 – 三聯畫,2004年。油畫,194.5 × 390 公分。照片 Dennis Bouchard。© 趙無極
為了滿足他對具體事物的興趣,他練習模仿古希臘的藝術。他從西方的視角和傳統中國藝術中學習油畫。為了滿足他對藝術中更抽象元素的興趣,他研究了書法,並盡可能多地了解歐洲的印象派畫家。他對歐洲現代藝術的主要接觸來自他叔叔從巴黎帶給他的明信片,以及美國雜誌中展示的像雷諾瓦、馬蒂斯和塞尚等藝術家的作品。當時,吳季剛接受現代主義是冒著風險的。中國在幾十年來一直在與革命和戰爭掙扎,對於是擁抱傳統還是進步存在著爭論。儘管存在爭議,吳季在1941年展出了他受印象派啟發的畫作。令他高興的是,這些作品受到了良好的反響。正面的關注幫助吳季確立了自己作為一位有影響力的教師的地位,這個機會最終讓他有機會搬到巴黎。
趙無極 - 紅土 – 2005年1月16日,2005年。油畫,130 × 195 公分。照片 丹尼斯·布沙爾。© 趙無極
國際抽象表現
Wou-Ki 於1948年抵達巴黎,當時27歲,並完全沉浸在充滿活力的知識界。他在蒙帕納斯租了一間工作室,與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工作室相鄰,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畫家。在他最親近的夥伴中,他包括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者 喬安·米切爾 和 山姆·弗朗西斯,加拿大藝術家 讓-保羅·里奧佩爾,德國藝術家 漢斯·哈頓,以及法國大師 皮埃爾·蘇拉傑。他們都在追求同一件事——一種推動抽象邊界的方法。Wou-Ki 想要發展一種情感豐富且具手勢的繪畫風格,但也希望他的作品能夠根植於某種結構中。最終,他有兩個突破,讓他堅定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首先,他在一個博物館裡遇到了一片來自商朝的中國甲骨文片段,這讓他重新連結了對書法的興趣。然後在1951年,他發現了 保羅·克利 的作品。克利創造的象徵性形狀在 Wou-Ki 看來,似乎佔據了一個計劃與靈感之間的詩意中間地帶。
趙無極 - 無題,2005年。油畫,195 × 97 公分。照片 Dennis Bouchard。© 趙無極
這些影響與吳冠中的油畫天賦交匯,到了1953年,他達到了他所認為的真正個人抽象風格。然而,從他的整個作品來看,很明顯吳冠中並不完全沉浸於抽象之中,而是實際上跨越了抽象與自然世界之間的界限。在他的畫作中,隱約可見的生物形態特徵暗示著山峰或蛇形河流,潛伏在雲霧繚繞、充滿氣氛的色彩風暴中。手勢書法般的線條填滿了他的畫布,並不傳達任何明顯的意義,而是通過回響那些創造它們的動作來暗示情緒。抽象與自然之間的中間地帶在他的作品中由視覺和諧的結構所維繫。吳冠中是一位視覺生態系統的召喚者,他的平衡存在於互補的力量之中——黑暗與光明、熱與冷、抒情與具體。巨作《六月—十月1985》擁有吳冠中所追求的每一個面向。雖然在理性上難以辨識,但其直觀的形式、色彩、質感和透視語言清晰地宣告了一種超越時間限制的情感豐富性。
趙無極 - 六月—十月 1985, 1985. © 趙無極
特色圖片:趙無極 - 六月—十月 1985,1985,展覽視圖。© 蘇富比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