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德·庫寧 - 多重矛盾之人
威廉·德·庫寧 是一個容易被愛也容易被恨的人。德·庫寧是20世紀抽象藝術故事中的一位史詩人物,部分原因是他的作品,部分原因是他的個性。生於1904年,卒於1997年,他的生命跨越了整個世紀。雖然在他大部分的生活中並不是美國公民,但他仍然體現了美國神話。他既英俊又粗獷,卻又敏感。他努力工作,也盡情玩樂。他是一位聰明而好奇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情人。他吸引人們靠近自己,然後以他的誠實和開放慷慨回報他們。在他專業畫畫的70年裡,德·庫寧創造了他那一代人中最具多樣性和感官刺激的作品之一。但德·庫寧的仇恨者指控他是一個騙子、一個惡棍和一個酒鬼。還有一個事實是,他畫了迄今為止售出最昂貴的藝術作品之一,一幅名為交錯的抽象風景畫。這幅畫讓一些觀眾感到困惑,因為他們不理解它的重要性,並讓其他人感到惱火,因為他們認為它是他的一位情人瑪麗·阿博特作品的衍生品。但在仇恨、嫉妒、批評、懷疑和愛的背後,只有一位藝術家:一個在十二歲時認真開始他的藝術生涯,並且即使在八十多歲時被阿茲海默症摧殘時也從未停止創作的人。
什麼是藝術家?
1949年2月18日,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在44歲時受邀由巴奈特·紐曼(Barnett Newman,或稱巴尼)發表他第一次的公開講座。主題是絕望。德庫寧以一句話開場:“我對絕望的興趣僅在於,有時我發現自己變得絕望。很少有時我會這樣開始。”德庫寧接著描述創作過程本質上是絕望的,因為所有的思考和行動都是和諧與滿足的對立面。他形容藝術家被思想壓迫,淹沒在其中,永遠思考,永遠行動,因此永遠絕望。
他自己的絕望很大程度上源於他被創造的需求所困擾,並且受到害怕變得停滯不前的折磨。在講座結束時,德庫寧定義了藝術家是什麼。他說:“藝術家是那些也創作藝術的人。他並沒有發明它。”但是,當藝術只是一個無盡的模仿過程,對過去所做的事進行微小的變化時,藝術家怎麼能夠原創呢?根據德庫寧的說法,答案是誠懇和謙遜。藝術家通過誠實的自我表達來創新,並承認藝術家總是某個更大事物的一部分:一個社區、一段歷史、一個運動。換句話說,藝術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獨自完成的。
Willem de Kooning - Fire Island, c. 1946, Oil on paper, 48.3 x 67.3 cm, Margulies Family Collection ©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New York / VEGAP, Bilbao, 2016
成為美國人
威廉·德·庫寧在年輕時就投身於藝術。出生於荷蘭鹿特丹,他在十二歲時辭學,並開始在一家名為Gidding & Zonen的設計公司實習。翌年,他開始了白天在設計公司工作,晚上在鹿特丹美術與技術學院上課的日常。到十六歲時,德·庫寧已經在一家百貨公司擔任藝術家的有薪工作。到二十歲時,他搬到布魯塞爾,為一家裝飾公司工作。
但儘管如此早期的成功,德庫寧仍然不認為自己是一位藝術家。他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要創作美術。他的抱負僅僅是賺取良好的生計和過上刺激的生活。懷著這些想法,22歲的他偷偷搭乘了一艘前往美國東海岸停靠的英國貨船。當船靠岸時,他非法進入了這個國家,並前往新澤西州的霍博肯。在那裡,海員教會機構,一個致力於幫助荷蘭人的組織,接納了他。他們給了他一個住的地方,並幫助他找到作為房屋油漆工的工作。
Willem de Kooning - Untitled (Woman in Forest), ca 1963, Oil on paper, mounted on Masonite, ©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New York / VEGAP, Bilbao, 2016
賺取生活
在美國僅僅一年後,德庫寧在紐約市的一家設計公司找到工作,並能夠搬到曼哈頓。他成功地完成了來到美國並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立足的巨大壯舉。但一旦進入這座城市,他開始與真正的藝術家交朋友,如斯圖爾特·戴維斯、約翰·格雷厄姆和阿爾希爾·戈基。這些藝術家所做的工作對德庫寧來說似乎至關重要且富有意義,隨著接下來幾年的推移,他逐漸堅信,儘管他賺得不錯,但他尚未為自己創造出正確的生活。
在1935年,31歲的德庫寧放棄了他的專業設計事業,並以藝術家的身份加入了公共工程管理局。他在該小組中擔任壁畫家。在那裡,他遇到了藝術家費爾南·雷傑,並開始確立自己作為一位具有獨特現代風格的藝術家的身份。這個選擇讓他全心投入藝術,改變了德庫寧的一切。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他遇到了年輕的畫家伊萊恩·弗里德,最終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以及畫家弗朗茲·克萊因,他將成為他最親密的朋友。
Willem de Kooning - Untitled, 1972, From the series 15-75, Screenprint in color on Arches wove paper, 24 1/8 × 36 1/8 in, photo credits of Galerie d'Orsay, Boston
成熟的德庫寧
儘管他在戰後紐約的嚴肅藝術家社群中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知識分子地位,但直到他四十多歲時,威廉·德·庫寧才達到了可以被視為成熟的抽象畫風格。他在1948年首次揭示了這種風格,於查爾斯·伊根畫廊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展。展覽中展出了他著名的黑色畫作,據傳他之所以創作這些作品,是因為他太窮無法購買其他顏料。這場展覽在媒體上獲得了正面的報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購買了其中一幅黑色畫作。
但可悲的是,1948年也是阿爾希爾·戈基自殺的年份。戈基成為了德·庫寧的主要導師和摯友。兩人對繪畫有著共同的焦慮——這種絕望在德·庫寧首次公開演講中表達得如此深刻。儘管如此,儘管面對焦慮和失去朋友的痛苦,德·庫寧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蓬勃發展。他共同創立了俱樂部,也就是第八街藝術家俱樂部,這是一個傳奇的聚會場所,聚集了紐約藝術界最聰明的思想家。1950年,他完成了他的宏偉畫作挖掘,該作品為他贏得了由芝加哥藝術學院頒發的洛根獎和購買獎,鞏固了他作為紐約學派關鍵成員的聲譽,並使他獲得了全國的認可。
Willem de Kooning - Painting, 1948, enamel and oil on canvas, 42 5/8 x 56 1/8 in., Digital Image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德庫寧的女性
在1940年代末,正當德庫寧(De Kooning)作為抽象畫家的成功逐漸顯現時,他也被拉回了他的具象根源。1950年,他以一系列現在被稱為女人畫作的準具象作品震驚了許多崇拜者和朋友。女人畫作結合了他之前作品的手勢和風格元素,但它們還添加了德庫寧認為是標誌性女性形象的原始具象表現。
他的標記的能量和暴力,加上那些看起來怪異的意象,使許多觀眾認為《女人》畫作表達了對女性的憤怒和暴力。但德庫寧認為自己是女性的擁護者。他有許多情人,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或畫作是厭女的。他認為他的《女人》畫作是神話般的,充滿了敬意和異想天開。今天這些畫作或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但在當時,許多藝術家和評論家認為,作為抽象紐約學派的前衛成員,逆轉方向回到具象藝術是異端的。
Willem de Kooning - Woman I, 1950–2 (Left) and Willem Woman, 1949 (Right), ©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New York / VEGAP, Bilbao, 2016
唯一不變的
大約在他的女人系列創作五年後,德庫寧再次改變了他的風格,這次是回歸抽象。或許受到他與畫家瑪麗·阿博特交流的思想啟發,他開始創作他所稱的抽象風景。這些風景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稱為城市、公園大道和田園。但在這些畫作中幾乎沒有任何具象的元素,這表明德庫寧並不是在字面上試圖畫出風景。
相反,他的風景畫傳達了他與自然和人造環境互動的抽象感。它們表達了一種某種程度的超然,或許還有平靜。德庫寧大約在1952年開始在漢普頓度夏,並最終在1960年代永久搬到長島的一個偏遠地區。這些風景畫是在這一過渡期間開始的,似乎表達了對紐約市瘋狂競爭之外某種事物的吸引。而它們體現了德庫寧被人們最常引用的情感:“你必須改變才能保持不變。”
Willem de Kooning - Japanese Village, 1971, Lithograph, 28 1/4 × 40 in, photo credits of Sragow Gallery, New York
德庫寧與阿茲海默症
在1960年代和70年代,德庫寧不斷發展他的藝術活動。他嘗試了石版畫和雕塑,並創作了大量的紙上作品。他在抽象和具象之間自由流動,探索任何他熱情所驅動的方式和主題。他堅持認為只有他自己能決定自己創作什麼類型的藝術,並表示:“今天,當你想想,真的很荒謬用油漆創作一幅人類形象的圖像……但突然之間,不這樣做更荒謬。所以我擔心我必須追隨我的慾望。”
德庫寧一直追隨自己的慾望直到最後。在1980年代初,他戒掉了酒精和抗抑鬱藥,隨之而來的是他的繪畫風格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簡約和快速。與他親近的人認為他出現了癡呆的跡象,但他無視批評,熱衷於創作生動、色彩繽紛的作品,這些作品在馬蒂斯等大師的精神影響下,是他創作過的最簡化和精簡的作品。即使在顯示出阿茲海默症的跡象後,他仍然持續畫了兩年。
One of the last paintings by Willem de Kooning, an untitled work from 1989, oil on canvas, 28 ½ x 22 in., image courtesy of Keno Auctions
德庫寧傳奇
一瞥之下,威廉·德·庫寧過著非凡的生活:作為偷渡者來到美國,作為非法移民生活了幾十年,然後沉浸在一群將改變世界的藝術家中。然而,他也只是個人類。他經歷了起伏,冒險並追隨自己的心。他與成癮作鬥爭,傷害了愛人的心,未能達到自己的期望。他真誠、誠懇,並永遠受到自我懷疑的困擾。他既非凡又完全普通。
使他脫穎而出的或許是他的堅韌不拔。他從未停止推動自己。那位12歲的男孩的精神,他為了追求創意事業而輟學,伴隨著德庫寧度過了他的一生,他很好地服務了那種精神。德庫寧在青少年時期就讀的鹿特丹美術與技術學院,在德庫寧去世後更名為威廉·德庫寧學院,這是多麼合適的舉動。對於一位始終忠於自己的藝術、智慧、熱情,以及勇敢的青春精神的藝術家,還有什麼更好的見證呢?
特色圖片:威廉·德·庫寧 - 挖掘,1950年,油畫和琺瑯於畫布上,81 x 100 1/4 吋,芝加哥藝術學院,© 芝加哥藝術學院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