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抒情抽象
抒情抽象 是一個看似自我定義的術語,然而幾代人以來其起源和含義一直存在爭議。美國藝術收藏家拉里·奧德里奇(Larry Aldrich)在1969年使用這個術語來定義他最近收集的各種作品的性質,他認為這些作品標誌著在極簡主義之後對個人表達和實驗的回歸。但法國藝術評論家讓·荷西·馬尚(Jean José Marchand)在幾十年前的1947年使用了這個術語的變體——抒情抽象(Abstraction Lyrique),以指代類似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歐洲繪畫新興趨勢。這兩種用法都指的是以自由、情感、個人化的構圖為特徵的藝術,與客觀現實無關。但這些傾向可以追溯得更遠,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以及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作品。要揭示抒情抽象的真正根源和含義,並理解如何與其在藝術中的傾向互動,我們必須回顧抽象藝術的最早時期。
將抒情放入抒情抽象
在1910年代,幾個不同的藝術家群體正在與抽象藝術調情,每個群體都有其獨特的視角。立體派和未來派藝術家們正在使用現實世界的影像,並以概念性的方式改變它們,以表達抽象的思想。至上主義和建構主義藝術家們在他們的藝術中使用可識別的形式,但以模糊或象徵的方式使用它們,或以試圖傳達普遍性的方式使用它們。但另一組藝術家則從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接近抽象藝術。
以瓦西里·康丁斯基為代表,這個群體從他們不知道自己所畫的作品可能有什麼意義的角度來接近抽象。他們希望通過自由地繪畫,沒有對美學或客觀世界的先入之見,能夠通過他們的作品表達出某種未知的東西。康丁斯基將他的畫作比作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以完全抽象的方式傳達情感。他的抽象畫作富有想像力、情感、表現力、個人色彩、熱情且完全主觀;換句話說,富有抒情性。
Wassily Kandinsky - Composition 6, 1913. Oil on canvas. 76.8 × 118.1" (195.0 × 300.0 cm). 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戰後抒情抽象
康丁斯基的抒情抽象與1920年代和30年代的許多其他抽象藝術趨勢形成了對比。他的藝術並不特別與任何宗教相關,但其中有某種明顯的靈性。其他與德斯蒂爾、具體藝術和超現實主義等風格相關的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是世俗的,並且容易進行客觀的學術解釋。康丁斯基尋求的是一種永遠無法完全定義或解釋的東西。他以開放的方式表達了他與宇宙奧秘的個人聯繫。這就像他發明了一種靈性的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哲學,當時人們努力理解他們所感知的生命的無意義。批判性思考者無法相信會有一個更高的力量存在,允許他們剛剛目睹的那種毀滅。但存在主義者並沒有因為顯然缺乏神而變得虛無主義,而是試圖通過尋求個人意義來應對生命的整體無意義。正如存在主義作家讓-保羅·薩特在1943年他的著作《存在與虛無》中所寫的:“人注定要自由;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尋找本質上個人的東西對存在主義至關重要,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抒情抽象的廣泛再現至關重要。
Wassily Kandinsky - The Last Judgment, 1912. Private collection
以任何其他名稱
在1940年代和50年代,出現了大量的抽象藝術運動,這些運動以某種方式都涉及主觀的個人表達,作為在藝術中表達意義的基礎。抽象抒情(Abstraction Lyrique)、非形式藝術(Art Informel)、斑駁派(Tachisme)、粗獷藝術(Art Brut)、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色域畫(Color Field)藝術,甚至概念藝術和表演藝術,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同一個普遍的存在主義探索。這段時間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家之一哈羅德·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在寫道:「今天,每位藝術家都必須努力去發明自己……我們時代的藝術意義源於這種自我創造的功能。」
但隨著文化在下一代的變化,許多這些存在主義的藝術傾向逐漸失寵。再一次,無情的、具體的、幾何的抽象藝術方法,以極簡主義為代表,取而代之。但並非所有藝術家都放棄了抒情傳統。到1960年代末,潮流再次轉變。正如拉里·奧德里奇所指出的,他在1969年重新創造了“抒情抽象”這一術語,“在上個季節的早期,顯而易見的是,繪畫中出現了一種從幾何、硬邊和極簡主義,轉向更抒情、感性、浪漫的抽象,顏色變得更柔和和更生動……在這種繪畫中,藝術家的觸感始終可見,即使這些畫作是用噴槍、海綿或其他物體完成的。”
Jean-Paul Riopelle - Composition, Oil on canvas, 1954. © Jean-Paul Riopelle
當代抒情抽象
顯然,正如藝術運動中常見的情況一樣,定義抒情抽象的趨勢早於這個術語的創造。在20世紀的頭幾十年,像瓦西里·康丁斯基、阿爾貝托·賈科梅蒂、讓·福特里耶、保羅·克利和沃爾斯等藝術家首先在抽象中體現了抒情的趨勢。幾十年後,喬治·馬修、讓-保羅·里奧佩爾、皮埃爾·蘇拉傑和瓊·米切爾等藝術家接著將這些趨勢推向前進。然後在1960年代末和70年代,像海倫·弗蘭肯塔勒、朱爾斯·奧利茲基、馬克·羅斯科和其他數十位藝術家重新振興並擴展了這一立場的相關性。
在2015年,當代抒情抽象藝術中最迷人的聲音之一,西班牙藝術家Laurent Jiménez-Balaguer去世了。但他的概念、理論和技術今天仍以強大的方式在如Margaret Neill等藝術家的作品中顯現,她的直覺性作品由抒情的交織線條組成,邀請觀眾進入一種主觀的個人意義參與;以及Ellen Priest,她的作品使她與爵士音樂之間的終身且持續的個人美學對話變得生動。所有這些藝術家之間的共同聯繫是抒情抽象的基本追求:表達一些個人、主觀和情感的東西,並以詩意、抽象的方式來實現。
Ellen Priest - Dolphin dance study 15.
特色圖片:瑪格麗特·尼爾 - 轉折(細節)。
所有圖片僅用於說明目的
由 Barcio 作品